王国$考古学家否定夏的存在,不仅仅是跟“文字”较真,而是另有情结?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朝代像夏朝这样,带个我们这么多的困惑,又带给我们这么高的热情;以至于夏王国存在与否的问题,几乎一直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其实,对夏王国的存在持否定态度的不止是外国学者;也包括很多我们自己的考古学者;有趣的是与我们的历史学家想比,貌似考古学者们对夏王国的争议更大。王国$考古学家否定夏的存在,不仅仅是跟“文字”较真,而是另有情结?
文章插图
当然,否定夏王国存在的原因,也不像网友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不仅仅是因为考古发掘中没有发现相关的文字依据。而是,夏王国的“夏”字与上下的“下”在古代是通用的;比如:《天问》称,“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而《海内经》中的记载则是:“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可见,“夏民”即指“下国”之民。以至于《周书》中的《君爽》、《立政》两篇里,周人也自称为“我有夏”;《顾命》篇中又自称为“夏后”。由此看来,也不得不令人怀疑,古籍所载的“夏”究竟是泛指当时中原地区的王国,还是确指夏王国。不过,钱君以为,纵然“疑古”学者们对夏王国的怀疑不无道理,还是仅限于存疑的阶段比较好。王国$考古学家否定夏的存在,不仅仅是跟“文字”较真,而是另有情结?
文章插图
当下,我们的众多网友们,甚至把夏王国存在与否的争议提升到了爱国的高度,其实也大可不必;钱君以为,理性的爱国须对我们自己的历史有正确的态度,了解他们的观点,以及做出此观点的依据,发现其中的问题,才不至于一味地盲目反对,又讲不出所以然来。我们不妨从“华夏”这个族称谈起。正如我们在上文提到,最初居于西部边陲的周人部族,在其统治范围扩展到中原以后,也以“夏”的君主自称,并且称自己的部族为“诸夏”;当“夏”转变为相同字音的“华”的时候,“华夏”便成了我们民族的称呼;也成为了我们“华夏”文明的基石。王国$考古学家否定夏的存在,不仅仅是跟“文字”较真,而是另有情结?
文章插图
在最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我们从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玉器、陶器以及青铜器;尤其是石器工具,其器形与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工具都是极其相似的,有明显的演化痕迹;并且从考古断代来看,又与我们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夏王国断代的历史时期一致;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是属于夏文化的。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还不能明确的指出夏文化具体是怎么样的;因为夏文化与夏后氏的文化并不等同;我们只有有足够的证据找到夏后氏的文化才能明确指出夏文化是怎样的。我们所讲的夏代是涵盖了,如夏后氏、斟寻氏、斟灌氏、有褒氏等已知的,以及我们还未知的诸多部族所组成的国家;他们受夏后氏文化影响的程度自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都有可能是多样性的,虽然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夏文化;不容否认的是,这其中唯有夏后氏的文化最具有夏文化的特点。这就给我们通过考古发掘去验证夏文化的存在带来很大的困难。王国$考古学家否定夏的存在,不仅仅是跟“文字”较真,而是另有情结?
文章插图
从古史传说的角度去看,关于夏王国的存在,除了古籍中的直接记载,还有间接的记载,已然形成了一个体系;即使否定了夏王国的直接记载,也足以证明夏王国的存在。如,我们众所周知的“烽火戏诸侯”事件中,褒姒所出的褒国,便是大禹分封的同姓诸侯国之一;此时,我们的古史记载已经很系统了,对于如此重大事件的人物来历的记载,应该足以作为夏王国存在的旁证的。更何况,还有西周建国之初,夏遗民分封的杞国;《史记》中记载的分封在夏墟之上,使用夏正的晋国,等等。所以,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的史学家一般对夏王国的存在一般是持肯定态度的,而考古学者则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