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永远不要低估读过《庄子》的人( 二 )


第二 , 必然与自由的冲突——社会之限 。
人的存在是社会和历史的 , 个体的人必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 , 命也;其二 , 义也 。 子之爱亲 , 命也 , 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 , 义也 , 无适而非君也 ,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 是之谓大戒 , 是以夫事其亲者 , 不择地而安之 , 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 , 不择事而安之 , 忠之盛也 。 ”
“大戒也可以看做是两个大‘桎梏’或者‘枷锁’ , 存在于人的生命之中 。 不过这枷锁不是人自己安置上去的 , 而是命运 , 是天 。 只要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 从降生的那一刻起 , 你就被套进这桎梏之中 , 无法逃避 。 这是与生俱来的 , 无法选择 , 因此也无法抗拒 。 认识到这一点是很无奈的 , 特别是对一个追求自由的人来说 ,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 , 认识到限制正是追求和获得自由的前提 。 ”
既然忠孝是不可逃脱的义务 , 那么“自事其心者 , 哀乐不易施乎前 ,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行事之情而忘其身??”就是说外在的必然不可改变 , 那么就既来之则安之 , 顺世知命 , 追求心灵的自由 。
庄子|永远不要低估读过《庄子》的人
本文图片

第三 , 情与欲——自我之限 。 庄子认为 , 人的生活的充分展开和精神自由的获得 , 除了受到自然大限和社会时命的制约外 , 还有一重自我设置的障碍——哀乐之情和利害之欲 。 庄子认为 , 哀乐之情是人与生俱来的 , 不可能去之 。 “哀乐之来 , 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 悲夫 , 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古之人 , 外化而内不化 , 今之人 , 内化而不外化” , 意思是说得道者行动能顺随万物的运动(所谓外化)而心神宁静(所谓内不化) , 而世人则一时乐一时悲 , 心理因外物的影响而变化不定 , 简直成为外物寄居的地方 。
同样 , 庄子认为利害之欲也是人之所不能免 , 为人的本性所固有 。 “夫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 , 心不待学而乐之 , 体不待象而安之;夫欲恶而避就 , 固不待师 , 此人之性也 。 ”
如何剔除人们心中的贪欲?老庄认为人生的幸福在于知足常乐、安于所得 , 对待功名利碌应视如过眼烟云 , 来则取 , 去则舍 , 超然外之 。 若能做到清心寡欲、自得其乐和适可而止 , 就能抵消由于不满足给人带来的痛苦 , “无天怨 , 无人非 , 无物累” , 人摆脱了欲望诱惑的束缚 , 也就在思想上解脱了自己 , 从而“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
康德认为 , 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过是工具和手段 , 只有人才是唯一的目的 。 “人 , 实则一切有理性者 , 所以存在 , 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 , 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 ”只有人才是目的的思想 , 庄子早就有之 。
在庄子看来 , 个人生存的意义与目的 , 显然不在于任何外在于人的东西 。 个人并不是被任意驱使的工具 , 不仅不是他人任意驱使的工具 , 甚至不是自己情欲或意志的工具 。 个体本身即具有独立的价值与意义 , 存在本身即是存在的价值 。 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 , 就是人的最高目的 , 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
在中国历史上 , 庄子最早发现并确立了个体存在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 而个体意识的混沌 , 个性的匮乏 ,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 , 也是它的顽症和惰性 。 相比较而言 , 庄子突出个性 , 突出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 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
既然庄子把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看做是人的最高目的 , 必然会对那种“人为物役”的现象发出强烈的抗议!“故尝试论之 , 自三代以下者 , 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 小人则以身殉利 , 士则以身殉名 , 大夫则以身殉家 , 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 故此数子者 , 事业不同 , 名声异号 , 其于伤性以身为殉 , 一也 。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 , 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 二人者 , 所死不同 , 其于残生伤性均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