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路人|阿莱霍·卡彭铁尔:拉美小说的引路人

引路人|阿莱霍·卡彭铁尔:拉美小说的引路人
文章图片

(卡彭铁尔作品集 网络图片)
侯健/文
1816年 , 一部名唤《癞皮鹦鹉》的小说在墨西哥出版 , 这部作品被许多人认为是真正意义上在拉丁美洲土地上出现的第一部小说 , 自此之后 , 拉丁美洲的小说家们就不断在探索和定义拉美小说的概念 。 这种尝试并非只存在于文学界 , 拉丁美洲人定义自身身份的努力也在同时进行着 , 其中墨西哥哲学家何塞·巴斯孔塞洛斯在1925年提出的“宇宙种族”理念颇有代表性:“将要出现的是具有决定性的种族、合成的种族 , 换句话说 , 完整的种族 , 它由所有民族的才智和血统造就 , 因此更有可能具备真正的兄弟情谊和世界性目光” , 这种笼罩着乐观主义色彩的理念“实质上是一个掩盖了深层次矛盾的神话 , 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 在拉丁美洲 , 无论是文学界还是思想界 , 这种摇摆于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探索在《癞皮鹦鹉》问世后的一百多年间不断上演 , 却始终未有答案 。
仿效西班牙流浪汉小说而作的《癞皮鹦鹉》可能是19世纪拉美小说家们最早也是最后一次对宗主国文学的模仿和致敬 , 在此之后 , 对西班牙的仇视和抵触情绪也在小说界不断蔓延 。 进入20世纪后 , 拉美小说的发展似钟摆一般摆到了另一个极端 , 小说家们醉心于描写大地、山川、河流、雨林、土著 , 仿佛不写这些就算不得真正的来自拉美的小说家 。 《旋涡》《堂娜芭芭拉》《青铜的种族》《广漠的世界》等一批大地主义小说、土著主义小说就在此时问世 , 可这些小说逐渐陷入了套路化的死胡同 , 甚至成为了宣教、鼓动政治斗争的工具 。 模仿他者 , 还是强调自身?这成了一个问题 。
出生于1914年的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的首部小说《埃古-扬巴-奥》(1933)尽管聚焦黑人文化 , 却似也可归入土著主义小说之列 , 但卡彭铁尔并未在钟摆的这一端停留太久 , 多年之后 , 他甚至拒绝承认自己的这部小说处女作 , 因为他认定它并不成熟 , 巴尔加斯·略萨用四个字评价了卡彭铁尔的这一态度:“极度明智” 。 卡彭铁尔是有可能走向钟摆的另一极端的:1923年 , 卡彭铁尔与同处巴黎的米·安·阿斯图里亚斯一道加入了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阵营 , 还携手创办了第一份西班牙语超现实主义刊物《磁石》 , 似乎“否定父辈 , 回归祖辈”的魔咒就要再现 , 这两位此后成为拉美小说史上响当当人物的作家就要再次走上模仿学习他者的老路上了 , 然而此时二人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 , 朝着美洲的方向回望过去 。
卡彭铁尔后来表示 , 他当时发现自己不会给超现实主义运动增添光彩 , 他产生了反叛情绪 , 生出了表现美洲大陆的强烈愿望 。 巴斯孔塞洛斯的“宇宙种族”理念虽说更趋近于梦想 , 但其产生的根基却是真实存在的:白人、黑人、黄种人、印第安人、混血种人……拉美是一片混血的大陆 , 拉美文化是多元的文化 , 这是拉美小说家们的作品中未曾穷尽的东西 。 超现实主义成为了一种反作用力 , 它帮助卡彭铁尔发现了属于美洲大陆的“神奇现实”:那些在欧洲人眼中处处透着魔幻神奇色彩的东西 , 却是美洲人习以为常的 , 换句话说 , 美洲现实本身就是“神奇的”“魔幻的” 。
这种反思的成果就是1949年出版的《人间王国》 。 在这部小说里 , 神话与历史交织 , 现实与虚构交织 , 人间世界与神鬼世界交织 , “神奇”元素随处可见:大主教的幽灵现身审判暴君克里斯托夫 , 麦克康达尔能变化成鬣蜥、蝴蝶、鲣鸟、山羊、蜈蚣 , 蒂·诺埃尔则能变化成胡蜂、蚂蚁、驴、鹅等动物 , 长廊两旁的人形雕塑似乎有了生命、开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