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扬子江纪行》中125年前的武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晴川阁、小东门、昙华林——125年前的武汉是什么样子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韩晗在意大利旅行时意外收获了一本《扬子江纪行》,后耗费半年时间翻译成中文。作者英国人福斯特夫人通过白描的手法,对武汉民风民俗、商业情况、社会现象近距离观察,让125年前武汉的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涂文学教授表示,《扬子江纪行》是传教士对城市的一种直观感受,属于描述性,对武汉城市的研究有一定史料价值。韩晗近日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介绍了《扬子江纪行》的相关情况。
桃农硬塞桃子给医生表感激
武汉&扬子江纪行》中125年前的武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文章插图
韩晗展示《扬子江纪行》。长江日报采访人员詹松 摄
【 武汉&扬子江纪行》中125年前的武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一位卖桃子的桃农,挑着一担桃子在汉口码头处叫卖,突然发现不远处人群中有一位穿白大褂的医生,他当即放下挑子,用一双手捧起了十几个桃子飞快向人群奔去,将手中的桃子塞到医生手中。“大夫,我是你的病人,你一定要收下。”医生定眼看了看面前的桃农,并没有接送来的桃子。两人一番推搡后,医生只得留下几只桃子。
原来,这位桃农因为眼疾,双目看不清东西,半年前是这位医生给治好的。这位名叫马根济的外国医生来自汉口的一家医院,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这次刚好出诊就被桃农给认出来了。
福斯特夫人将自己在武汉街头看到的小故事给记录了下来,放在了《扬子江纪行》中。长江日报采访人员发现,在写作中,福斯特夫人采用白描手法,不加任何评论,用一串串小故事,讲述百年前的武汉。
除武汉市井见闻外,书中也有大事件的记叙。如一场大洪水,让很多武汉市民流离失所,汉口的老百姓纷纷拥挤在大智门的城楼顶上。
晴川阁老照片仍清晰可见
武汉&扬子江纪行》中125年前的武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文章插图
《扬子江纪行》里的昙华林。长江日报采访人员詹松 摄
武汉&扬子江纪行》中125年前的武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文章插图
《扬子江纪行》里的汉口同业工会。长江日报采访人员詹松 摄
武汉&扬子江纪行》中125年前的武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文章插图
《扬子江纪行》里的晴川阁。长江日报采访人员詹松 摄
“两千年前,当古不列颠人在我们的森林里狩猎、德鲁伊人靠献祭以平息众神的愤怒时,中国已然步入文明国家之列。身着绫罗绸缎的人中龙凤,居于琼楼玉宇之中;他们的孩子们能读善写,精通本国的经典奥义。中国皇帝则住在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官员们的举止彬彬有礼。因此中国曾长期领先于英国,在欧洲人还没有发明之前,火药、航海指南针和印刷术就已经在中国问世了。”出版于1899年的《扬子江纪行》已经泛黄变色,封面上一名渔夫在长江边张网打鱼,福斯特夫人在开篇就写下了对中国文化的尊崇。
这部作品以13个章节翔实记录了晚清武汉的民俗、风物与城市布局,还包括64张珍贵的照片与钢版画。在这些照片中晴川阁、龟山、昙华林教堂屋顶清晰可见。尤其是晴川阁和昙华林,历史走过百年,风物依旧。
“从武汉的现在来看,远远超过了福斯特夫人的期待,回望历史,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民的伟大进步。”韩晗欣慰地表示,了解武汉的过去,会更加热爱武汉以及她的未来。
张之洞桌上高脚杯装的啥?
武汉&扬子江纪行》中125年前的武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