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扬子江纪行》中125年前的武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三 )


采访人员:书中描写的武汉民风民俗、商业情况、社会现象与现在的武汉有哪些不一样?
韩晗:据我的了解,当时武汉民风民俗、商业情况、社会现象和现在当然有较大差异。如书中记载,当时武汉有横行于市的“丐帮”群体,而且每一次洪灾都会带来大量的灾民甚至流民,而且晚清武汉经济也并不发达,武昌、汉阳地区仍然大量以传统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手工业为主,总体较为落后。但武汉人民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一直传承到今天,书中记载当时一些生意人的辛劳努力、起早摸黑,很容易让人想到汉正街的“扁担”“盲侠”这样一些早期改革开放武汉市场经济的拓荒者。
采访人员:对晚清社会的腐败,作者是如何体现的?
韩晗:晚清中国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达到极点,武汉当然也不例外。作者用冷峻的笔墨来描述这种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一边是灾民流离失所,蜗居大智门城门上的破棚子里,一边是八仙桌流水席,海参鱼翅美酒佳酿的“朱门酒肉臭”。“伦敦传道会”是当时有影响力的在华外侨组织,作者夫妇是许多地方官员、土豪乡绅的座上宾,因此她的一些描述我想是基本可信的。
采访人员:福斯特夫人的后裔与武汉还有关联吗?
韩晗:很可惜,目前我和福斯特夫人的后人没有取得任何联系,我希望他们能够有机会来武汉看看。如果他们的后人愿意来武汉旅行,一定会很惊讶于今日武汉的壮美。
采访人员:作为一名武汉人,如何评价这本100多年前的旧书?
韩晗:我们家扎根武汉也已经70余年了,我对武汉这座城市充满了感情。这本《扬子江纪行》是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翻译完毕的,于我而言有着非常不同的人生体验。因此我相信,从昔日的“沿江新城”到“东方芝加哥”再到“英雄城市”,新时代的武汉未来可期,而且如今武汉作为国际都会城市,接待了不计其数的国际旅行者,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对武汉盛赞有加,我想这是福斯特夫人当年万万预料不到的。
采访人员:《扬子江纪行》的翻译和出版,困难在哪里?
韩晗:因为我是学文学与历史出身的,之前也短暂做过宗教学研究,并且出版过英文学术专著,所以翻译整理工作还算比较顺利,当中一个困难就是涉及到大量民间书信、诗词我需要把它重新还原为文言文,另一个就是当时很多西方旅行家来华后都有中文名字,我需要逐个考证他们的中文名。翻译完之后,出版方武汉出版社邀请到了华中师范大学苏艳教授校译,目前已经定稿。在今天这个“畅销为王”的时代下,他们愿意出版这本关于武汉城市史的尘封之作,令我特别感动。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杨佳峰)
【编辑:邓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