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扬子江纪行》中125年前的武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二 )


文章插图
书中湖广总督张之洞旁边桌面上的高脚杯颇为醒目。长江日报采访人员詹松 摄
韩晗介绍,当时照相机像素不高,在印刷上属于石版套色印刷,像素进一步衰减,但这在当时已经是最先进的印刷水平。《扬子江纪行》封面不仅有红皮版,还有绿皮版、烫金版,说明再版过多次。
《扬子江纪行》中,有一张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照片相当醒目。张之洞身着便装正襟危坐,身后两名书童端着高脚酒杯,一旁的桌子上放置的也是盛满液体的高脚杯。“可以断定高脚杯里盛装的不是洋酒就是咖啡,也许他正在接待外宾,可见洋务运动首领张之洞的生活也是开化的。”韩晗分析,福斯特夫人应与张之洞有过交往,她对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很佩服,虽然没有照片,但是在文字表述中,对亚洲最大的铁厂极尽赞美,认为铁厂是这座城市最美的天际线。可见作为世界上工业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武汉有着深厚的工业历史文脉。
1897年,跟随丈夫在武汉生活的福斯特夫人在武昌昙华林创建懿训书院。据记载,懿训书院几经变迁,即为后来的武汉二十一中。
书中武汉的笔墨占据一大半
武汉&扬子江纪行》中125年前的武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文章插图
《扬子江纪行》中武汉的风土人情。长江日报采访人员詹松 摄
韩晗获得《扬子江纪行》是一种偶然。韩晗告诉长江日报采访人员,2015年,他在意大利旅行时,在米兰一家旧书店偶然看到这本书,售价7欧元。扉页注明这本书是非卖品,系玛丽·艾米与乔治·米德霍克在1899年1月送给一所学校的新年赠礼,这两位捐赠者一共给这所学校捐了6册书,他收藏的为当中第5本,至于是否6册书都是《扬子江纪行》目前已不可考。
韩晗检索发现,目前该书只有大英图书馆有收藏,美国少数大学图书馆可以提供电子版文献,在英语、法语与意大利语学术界,这本书自问世以来被不同的学者7次提及过。2016年出版的《女性旅行者》英文书中,这样记载此书:“毫无疑问,由于年久之故,这部作品非常稀有;我们在英国遍寻不见其纸质版本,而且该书亦未被中文所记录,在worldcat(国际图书馆系统)中,目前只有两份纸本可查,分别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虽然名为《扬子江纪行》,但关于武汉的笔墨占据一大半,上海、南京、无锡等长江流域城市只有一小部分内容。”共计210页、12万字的《扬子江纪行》以大量的笔墨介绍晚清武汉的风土人情以及近代社会的变迁,韩晗认为此书是研究武汉城市史的新史料,但有些措辞比较偏激、立场也有偏颇。
武汉&扬子江纪行》中125年前的武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文章插图
《扬子江纪行》封面。
对话>>>
作者后人有机会来武汉
一定会很惊讶于今日武汉的壮美
采访人员:福斯特夫人的《扬子江纪行》中,用在武汉的笔墨为何超出其他城市很多?
韩晗:福斯特夫人有个中国名字,叫富翟氏。这本书里武汉的笔墨占了一大半,因为她主要在武汉生活,她先生富世德是英国基督教派“伦敦传道会”派往武汉的牧师,夫妻俩都在武汉生活。富世德曾向当时的英国议会提交了一份鸦片残害中国人的报告,劝告英国政府应该基于人道主义向中国禁绝销售鸦片,并列举了自己在武汉触目惊心的见闻。英国当局并没有理会这份报告。这份报告目前藏在剑桥大学图书馆,有幸我看过全文。
采访人员:当时的武汉,在全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地位?
韩晗:当时武汉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应该在中国属于“一流二线”城市,“一流”在于武汉是沿江重镇,长江是近代以来中国重要经济带。张之洞兴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武汉跻身一流城市当无争议。富翟氏也是这么认为的,在书中她描述了张之洞以及其铁厂在当时的影响力。“二线”是因为武汉并不靠海,不是最早“五口通商”及首批开埠的城市之一,因此在对外交流、经贸往来上,与当时的上海、广州、香港等城市仍有较大差距。但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凭借长江汉江水道,形成了当时中国腹地城市与西方世界沟通的渠道。如书中记载,不少来华西方旅行者都是从武汉去长沙、衡州(即衡阳)与安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