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回响》第二季“新农人故事”先导片
编者按:
村庄中 , 汗水滴下种子发芽
远山里 , 忘我耕耘 , 希望在茁壮
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第二季
记录乡村振兴的新农人故事
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下着小雨的情舍山云雾缭绕 , 飘渺又神秘 。
山脚下 , 错落有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 , 鸡犬声声 。 洋洞村的一户人家在办喜宴 。 “腌鱼、香猪肉、糯米饭、牛瘪汤……”一道道热气腾腾的侗族村寨美食正在上桌 。
“有牛哥”杨正熙也来了 。 他个子不高 , 身着一件黑色对襟侗布上衣 , 外罩印染花纹的蓝色侗族布衫 。 搭配一条蓝色牛仔裤和一双白色运动鞋 , 显得简朴轻快 。
可能触目皆为绿水青山 , 知命之年的他 , 眼里依旧浸满真诚 。
“守农 , 守农……”从门口到入席就座 , 乡亲们用侗族话唤着“有牛哥”的乳名 , 亲切又有些腼腆 。 他也微笑着点头 , 一一回应 。
守农与洋洞村 , 一个离开又归来的故事 。
皆因一粒种子
黔东南黎平县 , 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 当地的侗族和苗族群众以农耕为生 。
“有牛哥”杨正熙出生在黎平县洋洞村 , 在家排行老二 。 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 他不知道自己的生日 。 后了解到与一位亲戚的孩子生得相近 , 便推算出出生于1970年的夏天 。
一直以来 , 考上大学 , 走出这座贫困的大山是父母对他的期望 。
后来 , 认真读书的“有牛哥”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 从贵州农学院毕业后 , 杨正熙先后担任黎平县国营林场副场长 , 岩洞镇镇长、镇党委书记等职务 。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11年的秋天 。
那年 , 时任镇长的杨正熙下基层走访 , 在岑卜村的一户农家做客时 , 尝了一碗这家老人自酿的米酒 。 “这种酒纯度高 , 喝起来口感好极了!”时至今日 , 杨正熙还是赞不绝口 。
然而 , 当第二年他再次登门拜访 , 想要商量开发这款酒时 , 已经酿不出来了 。 因为老人去世了 , 其他人嫌酿酒的稻谷产量低 , 没人愿意再种 。 就这样 , 用来酿酒的岑卜村高秆小麻红米绝迹了 。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 , 特别后悔 , 要是早去的话是不是就能留住它了?”杨正熙怅然道 。
侗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少数民族之一 , 也是贵州省农业传统保存最好的民族之一 。 每颗种子都有它独特的基因和价值 , 是人类先民的智慧结晶 。
为了能把这些种子保留和传承下来 ,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 , 杨正熙决定辞去镇党委书记职务 , 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 , 专门从事种子的收集培育工作 。
这些年 , 杨正熙走访了当地800多个村寨 , 收集到260多个种子品种 。
文章图片
杨正熙正在黎平种子生态博物馆查看收集来的稻谷(央广网采访人员 张翼晶 摄)
2014年清明节前夕 , 杨正熙碰着一位村民挑着最后一担紫米稻谷下山 , 准备全部加工成米 , 来年不再种了 , 这意味着又一个谷种要彻底消失了 。 他赶紧把剩下的稻谷全部买下来 。 就这样 , 国家多次农业普查都以为已经消失了的“胭脂米”被发现了 。
这款比普通米粒略长 , 顺纹有深红色米线 , 煮熟时色如胭脂、饭香扑鼻的胭脂紫米带给杨正熙启发和信心 , 他开始探索老品种的市场价值 。
“将收集来的老品种交给村民牛耕种植 , ‘活化’保育 , 再寻找销路卖出去 , 是不是可以为百姓创收呢?”杨正熙思考道 。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唐寅|弘治十二年的那场唐伯虎科举舞弊案,吴宽信札揭露实情!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古诗词#关于王昭君的古诗词集锦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冷兵器#名字最好听的九种冷兵器,风翅镏金镗上榜,第一你绝对想不到
- 满山川@采撷日光的暖意,走进冬之素简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我们的天才儿子|《我们的天才儿子》常来的浙图,浙图找出了他的翻译十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