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远山的回响|“硬核”侗族大哥复古传统牛耕:在祖先的创造里找答案( 二 )


于是 , 他捧着致富的种子回归故乡 。
打造牛耕部落
因为特殊的地理生态和文化环境 , 洋洞村还有很多村民坚持养耕牛 。 “既然收集来的是老品种 , 就应该用古老的耕种方式保留特色 , 体现它的市场差异性 。 ”杨正熙说 。
于是他将买来的胭脂紫米交给有牛的老乡种植 , 因为采用“牛耕+牛粪+牛草+放鱼+放鸭”的“复古牛耕”方式 , 取名“有牛紫米” 。
种植第一年 , 因“有牛紫米”绿色健康 , 营养物质含量高 , 几万斤很快被卖完了 。 种植户每亩收入3000多元 , 是市场上“有机米”平均价格的3倍 。
“有牛紫米”打响了名声 , 吸引了更多村民想要种植 。 为了把收集来的种子活化保育 , 增加更多村民收入 , 2015年 , 杨正熙在家乡成立“贵州有牛复古农业合作社” 。
大哥|远山的回响|“硬核”侗族大哥复古传统牛耕:在祖先的创造里找答案
文章图片

“有牛哥”杨正熙正在给合作社社员培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侗寨的“鼓楼戏台”是集众议事的场所 , 村里的重要事情都在这里发布 。 《黔记》中称之为“聚堂” 。
这些年 , “有牛哥”就在各村的“聚堂”介绍他的原生态牛耕种植 。 “牛耕部落的杨书记来了” , 每去一地 , 村民们就会互相通知 , 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听 。 决定加入后 , 乡亲们就在这里按下红手印 , 签署以“侗款”形式制定的有机种植协议——《守农有牛生产律》 , 订下最朴实的约定 。
该条约要求社员必须长年喂养耕牛 , 人工薅秧除草 , 田间放养鱼鸭防治病虫害 , 严禁使用化肥、农药 , 由社员用自家耕牛、土地和家族信誉作履约担保 。 违反者处罚三百斤米、三百斤酒、三百斤肉 , 开除社籍 。
大哥|远山的回响|“硬核”侗族大哥复古传统牛耕:在祖先的创造里找答案
文章图片

加入合作社的社员需签署入社申请(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如此严格的原生态种植模式得到了一批消费者的认可 。 “有牛米”与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一批销售商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 。 其生产方式还多次被亚洲有机联盟选作典型代表 , 参加国际有机活动展出 。 2020年 , “有牛米”销售80万斤 , 收入1160万元 。
“有牛哥”成功在传统耕作中找到了一条与现代农业嫁接的新路径 , 使传统牛耕在为山区致富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2016年 , 杨正熙正式申请回到家乡 , 当了一名驻村扶贫干部 。 他将原来洋洞村梯田间修建的“牛棚”改建成“小木屋” , 经营“牛棚客栈” , 开展“千牛同耕”活动 , 创建“洋洞有机小镇” , 打造了集“有牛米”种植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牛耕部落” 。
大哥|远山的回响|“硬核”侗族大哥复古传统牛耕:在祖先的创造里找答案
文章图片

修筑于梯田间的“牛棚客栈”(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森林、村落、溪水、梯田 , 这些自然元素吸引着一批批向往田园生活的外来游客 。 徐先生是一位广州的生意人 , 2018年他和妻子来到洋洞村 , 购买了一栋“小木屋” , 工作不忙时就居住在这里 , 成了洋洞村的“新村民” 。 他说 , 在和村民们一起“打谷子、插秧、种菜、刨地”时 , 总能想到儿时生活的场景 。
2020年“牛耕部落”品牌带动总收入4770万元 , 接待游客1.5万人 , 旅游收入1460万元 。
从收集种子 , 推行“牛耕”种植 , 用传统牛耕哺育生态农业 , 到发展乡村旅游 , “有牛哥”杨正熙为洋洞村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