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直关注擦肩而过——鲁迅与山东

大众日报采访人员 卢昱
鲁迅|一直关注擦肩而过——鲁迅与山东
本文图片

鲁迅|一直关注擦肩而过——鲁迅与山东
本文图片

今年是鲁迅先生140周年诞辰 。 鲁迅先生的身世、经历、修养、学识、文字、作为、品格等都凝结成一种精神 , 决定了他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大书 。 这位文学巨匠与山东 , 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从幼时读圣人文章到关注山东矿产 , 从收集汉画像石到关注青岛乃至山东半岛的命运 , 从全过程关注《子见南子》戏剧风波 , 到与在山东的作家交往 , 再到大量作品被山东的进步师生广为阅读、传播 , 鲁迅先生与山东的交集可谓深广 。 先生一直关注山东 , 甚至有数次擦肩而过的经历 。
“盖自利氏游历以来 ,
胶州早非我有矣”
鲁迅最初深切地了解山东 , 是通过地质学 。 在成为一名医学青年、文学青年之前 , 他最早的身份是“地质青年” 。 1898年 , 18岁的绍兴青年周樟寿考取了江南水师学堂 , 并依“百年树人”改名为“周树人” 。 次年 , 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
这矿务铁路学堂是洋务派张之洞奏请光绪皇帝批准开办的 , “仿照德制” , 课程以开矿为主 , 铁路为辅 。 鲁迅在全班年龄最小 , 学习十分刻苦 , 是唯一获得金质奖章的人 , 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 正如鲁迅在《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中所讲的那样:“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 , 叫我讲掘煤 , 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 。 ”
1901年11月 , 在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前夕 , 鲁迅曾到南京东南的青龙山煤矿挖煤 , 历时13天 。 这个煤矿十分糟糕 , 管理混乱 , 条件异常恶劣 。 他后来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回忆:“我们下矿洞去看的时候 , 情形实在颇凄凉 , 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 , 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 , 上面也点滴而下 , 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面鬼一般地工作着 。 ”
1902年 , 鲁迅赴日本留学 。 1903年10月 , 他以“索子”的笔名 , 在《浙江潮》上发表了《中国地质略论》 。 在这篇文章中 , 鲁迅如是评说李希霍特芬的地质报告:“……惟扼胶州 , 则足制山西之矿业 , 故分割支那 , 以先得胶州为第一着……盖自利氏游历以来 , 胶州早非我有矣 。 ”
鲁迅文中提到的“利氏” , 即李希霍特芬 。 他已经看到李希霍特芬如狼似虎的眼睛 , 在山西与胶州之间 , 画了一条直线 , 使胶州湾直接暴露在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列强面前 。 此时的山东 , 在鲁迅眼里有着其经济、军事上的战略地位 。 同时 , 他还简明论述了煤炭与国家经济命脉的关系:“石炭者 , 与国家经济消长有密切之关系 , 而足以决盛衰生死之大问题者也 。 ”
在《中国地质略论》的基础上 , 1906年 , 鲁迅与学友顾琅共同编写了《中国矿产志》一书 。 该书一问世 , 便得到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极大重视 , 接连再版 。 为何要编纂这部书?正如序言中所讲:“……罗列全国矿产之所在 , 注之以图 , 陈之以说 , 使我国民深悉国产之自有 , 以为后日开采之计……用心至深 , 积虑之切……深有裨于祖国也!”
该书分章记述了当时18个省的矿产资源概况 , 每章又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节 , 按不同矿种、地区(州县)详加介绍 , 摘引旧志及有关著作原文 , 注明出处 。 其中 , 山东所列金属矿有金矿、银矿、朱砂、铜矿、铁矿、锡矿、铝矿等 , 非金属矿有煤炭、水晶、明矾、硝石、盐、石膏、石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