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直关注擦肩而过——鲁迅与山东( 三 )


早在德占时期 , 青岛殖民地的景象就深深地触动了鲁迅先生的爱国心 。 他曾在《黄祸》一文中写道:“我们一方面在做‘黄祸’的梦 , 而有一个人在德国统治下的青岛所见的事实 , 却是一个苦孩子弄脏了电柱 , 就被白色巡警提着脚 , 像中国人对付鸭子一样 , 倒提着而去了……‘黄祸’可以一转而为‘福’ , 醒了的狮子也会做戏的 。 当欧洲大战时 , 我们有替人拼命的工人 , 青岛被占了 , 我们有可以倒提的孩子 。 但倘说 , 二十世纪的舞台上没有我们的份 , 是不合理的 。 ”
1922年 , 《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签订 , 中国恢复对青岛行使主权 , 对这一堪称为“五四”运动余波的外交胜利 , 鲁迅极为重视 。 时隔十一年 , 他在杂文《说面子》中还提及当时的一则趣闻:“袁世凯将要称帝的时候 , 有人以列名于劝进表中为‘有面子’;有一国从青岛撤兵的时候 , 有人以列名于万民伞上为‘有面子’ 。 所以 , 要‘面子’也可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情——但我并非说 , 人应该‘不要脸’ 。 ”
1928年5月 ,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国立山东大学;6月 , 省立山东大学由济南迁至青岛 。 “青岛大学已开 。 文科主任杨振声 , 此君近来似已联络周启明之流矣 。 此后各派分合 , 当颇改观 。 语丝派当消灭也 。 陈源亦已往青岛大学 , 还有赵景深、沈从文、易家钺之流云 。 ”1929年7月21日 , 鲁迅在致章廷谦的信中说 。
国立青岛大学给鲁迅印象最深的 , 莫过于该校图书馆发生的“逐书事件” 。 当时 , 身为图书馆馆长的梁实秋主持成立图书委员会 , 其绝大多数成员是新月派 , 对当时左翼文坛推重的书籍往往不能认同 。 鲁迅作品在这里并没有得到重视 , 以至于传出梁实秋将鲁迅作品从图书馆中清除的传言 , 即所谓的“逐书事件” 。
除此之外 , 鲁迅参与的几件文人交际、纷争与观念交锋 , 或多或少都与青岛有关 , 包括宋还吾、王统照、杨振声、梁实秋、台静农、沈从文、老舍、臧克家、于黑丁、王亚平、萧军、萧红、张友松、汪静之、冯沅君、华岗等 。
1936年7月11日 , 鲁迅在给好友王冶秋的信中说:“事情真有凑巧的 , 当你的《序跋集》稿寄到时 , 我已经连文章也无力看了 , 字更不会写……青岛本好 , 但地方小 , 容易为人认识 , 不相宜;烟台则每日气候变化太多 , 也不好 。 ”
【鲁迅|一直关注擦肩而过——鲁迅与山东】甚为可惜 , 鲁迅先生再次与山东擦肩而过 。 三个多月后 , 他在上海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