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青未了」刘玉涛|芝罘印象

芝罘印象
文/刘玉涛
芝罘&「青未了」刘玉涛|芝罘印象
文章插图
每座城都有自己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芝罘的朝阳街和所城里,这一街一城,还有一座50多年的地标建筑“大展”,让烟台几代人难以忘怀,让它们成为了烟台这座城市“根与魂”和亘古不变的文化元素符号。然而,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芝罘这座城,经历了百年风雨洗礼,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
1、据记载:1958年6月18日,烟台市人民委员会文化科下发文件,设立烟台市博物馆。1962年12月,原烟台专区博物馆建立,馆址坐落于烟台市北大街72号(烟台永昶号绸缎庄)。1964年,郭沫若亲笔题写额匾“烟台市博物馆”六个大字。1978年,原烟台市博物馆与烟台市展览馆合并。1984年6月,地改市后将原烟台市博物馆与烟台地区博物馆合并,成立现在的烟台市博物馆。1999年6月,烟台市展览馆撤销,原展览馆的18名工作人员整体编制调入烟台市博物馆。至此“大展”这个名字,永远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神圣使命。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烟台艺术学校三年的求学生涯里,留下对芝罘印象太多的回忆。位于南大街与西南河交叉十字路口的东南,始建于1968年的烟台市展览馆,人们俗称“大展”,为当时的烟台较大单体地标建筑,其主体建筑是“方正统一”框架式,两边递次式附属楼房,整体建筑外墙“水磨石”独特工艺,两边采用时代特色的水泥雕画装饰,大型红色油漆门窗。主楼正面有四个镶嵌紫红色大理石的通天方柱子,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正门要登十多层高的花岗岩台阶,让出入的工作人员和看展的市民望而却步。仰望顶部彩旗招展,迎风飘飞。1984年秋,经过修缮改造后,楼楣上端用水泥凸显立体雕刻郭沫若题写的“烟台市博物馆”书法字样,周边还刻有栩栩如生“向阳花”图案。简朴而庄重的建筑风格,就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地标建筑物。
新馆开馆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习惯叫烟台市博物馆“大展”这个名字。在门前文化广场上,北有一尊主题人物雕塑,东面毗邻文化宮。向东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路,通往一片小树林的花园。花园呈南高北低半坡地形,内有假山、喷水池、景观小品,随便的一块“太湖石”就是一道景,草坪上走多了人,就成为一条条曲径通幽的小道。小树林花园百花争艳,经常也会碰到一些在文化宫学画画、学摄影的孩子们在此挥毫弄墨、写生取景。京剧票友随便喊上一嗓子,就能惊天动地泣鬼神。一些打太极拳、练站桩、下象棋、玩“勾级”、捏糖人、卖汽水、老冰棍、手提鸟笼哼哼小曲的中老年人。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从这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身上,看到处处充满了五味杂陈的百味人生。小树林的花园,被时人誉为芝罘南大街上的一座世外桃源。
“大展”文化广场上,星期天早早来跳交谊舞的中老年男女非常多,也有年轻人带着小孩蹒跚学步,还有老年人推着儿童车,看着孩子“伊伊呀呀”,急忙穿过跳舞的人群,踏着音乐扭上几步,那个高兴劲别提了。刚开始一般人都只学会中四步,如果有人还会伦巴和华尔兹就是高手了,会跳迪斯科和拉丁舞的简直像神一般的存在,个别年轻人里的男舞伴开始意外的吃香了,因为女的学跳舞的人更多,它是代表身份的一种时髦标配,普遍女人比男人舞跳得好。
一天的文化广场上热闹沸腾点,是要等到晚上年轻人多了起来的时候,一群情窦初开的“俊男靓女”下班后,脱下棉布工装,换上漂亮时装,男孩把头发梳一梳打上发腊,戴上“西铁城”牌腕表,女孩往身上洒一点茉莉花香的“上海牌”花露水,他们都非常的惬意。急匆匆去食堂吃口饭,出门成群结队冲向车棚,骑上“永久”、“凤凰”、“飞鸽”牌自行车,一路欢歌笑语飞跑到文化广场上,争相来跳交谊舞,放松一天的疲惫心情。青春的年代,懵懂的柔情,神秘的感觉。只见男女两个人,情不自禁手挽手相拥,含情脉脉的四目青涩相对,亦能惊起秋水涟漪。在五彩缤纷的灯光下,伴着欢快的乐曲,“柳腰轻,莺舌啭。逍遥烟浪谁羁绊。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却驾彩鸾,芙蓉斜盼。”汇成了一片华尔兹舞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