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周作人:水乡怀旧

关注格命草 , 阅读更多经典诗词文
周作人|周作人:水乡怀旧
本文图片

住在北京很久了 , 对于北方风土已经习惯 , 不再怀念南方的故乡了 , 有时候只是提起来与北京比对 , 结果却总是相形见绌 , 没有一点儿夸示的意思 。 譬如说在冬天 , 民国初年在故乡住了几年 , 每年脚里必要生冻疮 , 到春天才脱一层皮 , 到北京后反而不生了 , 但是脚后跟的斑痕四十年来还是存在 , 夏天受蚊子的围攻 , 在南方最是苦事 , 白天想写点东西只有在蚊烟的包围中 , 才能勉强成功 , 但也说不定还要被咬上几口 , 北京便是夜里我也是不挂帐子的 。 但是在有些时候 , 却也要记起它的好处来的 , 这第一便是水 。 因为我的故乡是在浙东 , 乃是有名的水乡 , 唐朝杜荀鹤送人游吴的诗里说:
君到姑苏见 , 人家尽枕河 。
古宫闲地少 , 水港小桥多 。
他这里虽是说的姑苏 , 但在别一首里说:“去越从吴过 , 吴疆与越连 。 ”这话是不错的 , 所以上边的话可以移用 , 所谓“人家尽枕河” , 实在形容得极好 。 北京照例有春旱 , 下雪以后绝不下雨 , 今年到了六月还没有透雨 , 或者要等到下秋雨了吧 。 在这样干巴巴的时候 , 虽是常有的几乎是每年的事情 , 便不免要想起那“水港小桥多”的地方有些事情来了 。
在水乡的城里是每条街几乎都有一条河平行着 , 所以到处有桥 , 低的或者只有两三级 , 桥下才通行小船 , 高的便有六七级了 。 乡下没有这许多桥 , 可是汊港纷歧 , 走路就靠船只 , 等于北方的用车 , 有钱的可以专雇 , 工作的人自备有“出坂”船 , 一般普通人只好趁公共的通航船只 。 这有两种 , 其一名曰埠船 , 是走本县近路的 , 其二曰航船 , 走外县远路 , 大抵夜里开 , 次晨到达 。
埠船在城里有一定的埠头 , 早上进城 , 下午开回去 , 大抵水陆六七十里 , 一天里可以打来回的 , 就都称为埠船 , 埠船总数不知道共有多少 , 大抵中等的村子总有一只 , 虽是私人营业 , 其实可以算是公共交通机关 , 鲁迅短篇小说集《仿惶》里有一篇讲离婚的小说 , 说庄木三带领他的女儿往庞庄找慰老爷去 , 即是坐埠船去的 , 但是他在那里使用国语称作航船 , 小说又重在描画人物 , 关于埠船的东西没有什么描写 。
这是一种白篷的中型的田庄船 , 两旁直行镶板 , 并排坐人 , 中间可以搁放物件 。 船钱不过一二十文吧 , 看路的远近 , 也不一定 。 乡村的住户是固定的 , 彼此都是老街坊 , 或者还是本家 , 上船一看乘客差不多是熟人 , 坐下就聊起天来 , 这里的空气与那远路多是生客的航船便很有点不同 。
航船走的多是从前的驿路 , 终点即是驿站 , 它的职业是送往迎来的事 , 埠船却办着本村的公用事业 , 多少有点给地方服务的意思 , 不单是营业 , 它不但搭客上下 , 传送信件 , 还替村里代办货物 , 无论是一斤麻油 , 一尺鞋面布 , 或是一斤淮蟹 , 只要店铺里有的 , 都可以替你买来 , 他们也不写账 , 回来时只凭着记忆 , 这是三六叔的旱烟五十六文 , 这是七斤嫂的布六十四文 , 一件都不会遗漏或是错误 。 它载人上城 , 并且还代人跑街 , 这是很方便的事 , 但是也或者有人 , 特别是太太们 , 要嫌憎买的不很称心 , 那么只好且略等候 , 等“船店”到来的时候 , 自己买了 。
城市里本有货郎担 , 挑着担子 , 手里摇着一种雅号“惊闺”或是“唤娇娘”的特制的小鼓 , 方言称之为“袋络担” , 据孙德祖的《寄龛乙志》卷四里说:“货郎担越中谓之袋络担 , 是货什杂布帛及丝线之属 , 其初盖以络索担囊橐衒且售 , 故云 。 ”后来却是用藤竹织成 , 叠起来很高的一种箱担了 , 但在水乡大约因为行走不便 , 所以没有 , 却有一种便于水行的船店出来 , 来弥补这个缺憾 。 这外观与普通的埠船没有什么不同 , 平常一个人摇着橹 , 到得行近一个村庄 , 船里有人敲起小锣来 , 大家知道船店来了 , 一哄的出到河岸头 , 各自买需要的东西 , 大概除柴米外 , 别的日用品都可以买到 , 有洋油与洋灯罩 , 也有芒麻鞋面布和洋头绳 , 以及丝线 。 这是旧时代的办法 , 其实却很是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