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芝@魏晋书法管窥( 二 )


张芝@魏晋书法管窥
文章插图

【 张芝@魏晋书法管窥】晋初隶书之入碑者,有吕望表(晋武帝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刻)、孙夫人碑(晋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刻),峻齐超逸,堪继钟繇、梁鹄,为晋隶之峥嵘者。自这以后,以言隶书,则宋、齐等朝都难以为继了。晋代书法多保存在阁帖里,以淳化阁帖为最著,虽有鲁鱼豕亥之讹,但晋字多赖以保存,作为书法资料,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晋室南渡以后,中国分为南北朝。东晋书法为晋字之高峰,而其中创新之处,则在变更魏、西晋之书风以圆转代方折,减少分势,自成新貌。复受东吴书风影响,真书流行,蔚为大宗。这里要谈到的就是王羲之、献之父子了。
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通称他王右军。他的书法,备精诸体,包括真、行、草等,《淳化阁帖》收他的字最多,共三卷,一百五十九帖,虽摹刻不免失其精神,但也赖之以存。王羲之的字系学卫夫人、王广,而两家也都是学钟繇的。羲之的学钟繇,如荐季直表、戎路、曹娥碑,均可以看出他的得力之处;也可以见钟繇的遗矩。不过他在临宣示、力命时则纯由己法,自成面貌。扼要的说来,王羲之和钟繇最大的不同之处,则在他减去钟繇笔法中的分势,代以圆转,不求洞达,唯务圆通。变钟之游鸿舞鹤,而为自己之龙跳虎卧,独树一帜。从此,南北书家虽然说是同祖钟繇,但从王羲之出,书风既被南土,之后又逐渐影响北朝。这些都可以看出王羲之书法的成就以及他的影响之大。
张芝@魏晋书法管窥
文章插图

王羲之的书法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这是他四十七岁时上已节与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时所写的一篇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个字,以蚕茧纸、鼠须笔所写。兴会所至,下笔如神,遒媚劲健,风采四溢。羲之自己书后,也觉得神异非常,一再续书,百不如初,视为家珍,历代传授。七传至他的孙子智永,舍家为僧,又传其弟子辩才,师弟皆能书,临写不倦。后为唐太宗所得,极为重视。令供奉书人冯承素等之以赐亲王近臣。又有欧阳询所临的定武本,褚遂良临的神龙本。定武本又有肥瘦两种本,而其他唐人临摹的也不下六十余种。
兰亭真相,以冯承素所本为较近似,其他临本均带有各家书法面貌,虽各有特色,但已有所变化了。兰亭被推为天下行书第一,对海内外书坛影响极大,所谓“力屈万夫,高千古”(刘熙载《书概》),当是中肯之论。羲之虽学于卫夫人,而得力钟繇的墨迹,又加以自己的功力在变化、发扬,但他更是博采兼容,能取历代书家之长而重新创造。
如他自称北游时见李斯、曹喜、梁鹄等书法,又在王洽处看到蔡邕石经,又曾见张昶华岳碑,这些名书家的作品对王羲之都有影响,可见他的书法是淹有众长,既有继承,复有创新,而羲之本人,身处南方,受谷朗碑等真书影响更大,书体多真,显示南北书风之大不同,他实是关键人物。献之继承家风,然又有所变化。相传他十五六岁时,曾向他的父亲—一羲之建议,认为章草未能宏逸,不能受它拘束,应当放纵开来,在草行之间加以发挥。羲之颇欣赏他的话,但笑而不答。后来献之果然改变他父亲的写法,变章草而为破体书,又名破草。笔意虽然和张芝的今草相似,但风格迥异。虽然也是连绵不断如一笔写成,不过其行草相夹处较多。其笔锋萦带处,则见顾盼呼应,贯串一气。而用笔较张芝为瘦硬,更觉秀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