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感动中国的叶嘉莹,是当今文坛不可错过的珠玉之声( 二 )


纪录片没有用采用传统的直线叙事方式,而是尝试用一种诗词般跳跃迂回的时空结构,来呈现叶嘉莹沉变郁美的一生。电影运用了许多空镜,导演自己解读说,他重回诗词发源地黄河、洛水、伊水、泾河、渭河等地,拍了绘画、壁画、石雕、碑帖、墓志铭、铜镜、佛教建筑等文物,这些文物本身极具美感,集结了那个时代文化精神的符号,这些美的文化和事物,本就是诗。导演认为这些带有时代记忆的意象和现代观众产生联想与思想的碰撞后,有可能产生新的火花。诗的空间里,允许自由联想。
南开大学!感动中国的叶嘉莹,是当今文坛不可错过的珠玉之声
文章插图

片中还多次出现一件旗袍,黄绿花纹交织,挂在树上随风摇曳,翠色波动,流光溢彩,那是叶嘉莹穿过的旗袍。据说她年轻时一直穿旗袍,后来年岁大了,就把旗袍送了朋友。从资料照片中的服装和纪录片中叶嘉莹的着装来看,她对服装十分在意,老年之后也多着古风长衫,看起来如风中荷花,淡然优雅从容。对待日常起居返璞归真,对待发型、着装却又有自己的要求,对待作品里的一言一语则是近乎严苛的认真,充分展现了这位诗词女神身上的丰富性,多么活泼和真实。
电影中的配乐值得一说,陈传兴选取杜甫的《秋兴八首》别有深意。首先它对于叶嘉莹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对杜甫的研究与讲座贯穿了叶嘉莹的大半生。电影里说,她利用暑假几个月的时间,坐公车跑遍了台湾的图书馆,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下来,最后汇集完成了《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这本专著于1966年在台湾出版,奠定了叶嘉莹在学术界中的地位。观影时,吾家小儿听到她为了这些资料如此奔波,不禁大声感慨。
《秋兴八首》音乐是电影的一条暗线,由日本音乐家操刀,采用古代乐器与西式高音、中音人声吟唱结合的方式,用声音勾勒出听觉上的另一重诗意空间,连接着盛唐,感发着当下,是一条脉脉不语的情感河流,它包含着咏史怀古、飘零自悲、去国还乡、知交零落等复杂情绪,是一曲永恒的生命悲吟。
电影的结构和配乐成为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观看中有停驻联想之感,继而浑不知是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什么心境,只觉哀婉迂回,典雅往复,铺垫出浓浓的诗意氛围。
第一遍看时,会有不明所云之感。搜索相关采访资料,结合了导演的创作意图,第二遍再看时,就心领神会了。
还是想再强调一下叶嘉莹的经历本身。片中叶嘉莹的一位学生回忆那时她在台湾,帮忙照顾老师叶嘉莹的父亲,叶父有一次对这位学生说:“你的叶老师,命苦哇!”谁不知道叶嘉莹命苦,她明明有那么多的苦水可以倒,就算她捶胸顿足痛哭流涕我想大家也都会觉得那是情理之中的事。可她偏偏没有,淡淡的讲述,一笔带过,想来这就是叶嘉莹自己的选择和态度。
最痛的一面用最淡的语言轻而化之,反而让人更加心疼。听到他老父亲那一句感慨之语时,我的眼泪顿时涌出眼眶。
在词论中她提出了“弱德之美”,这是她在研究朱彝尊的词时,因为无法用王国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来一以概之进而提出的自己的新观点:“德有很多种,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这是我假想的一个名词。它有一种操守,有一种道德,而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
她还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从大学时读她的《迦陵论词丛稿》,到后来读她阐释王国维的诗词观点,再到她提出自己的词学体系,是我逐渐理解叶嘉莹的一个过程。在你的一生中,你可能很少会遇到这样一个人,她遭逢乱世,婚姻不幸,失去爱女,辗转世界各地讲学,长达近百年,无论她经历过什么,她都用同一份平常心消解生命中的所有创伤,并努力有所坚守和建树,她不是随随便便提出一个观点,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了这个文学主张——“弱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