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汉成|勃拉姆斯的音乐为什么和人总有距离?

一首耳熟能详的《摇篮曲》 , 让很多人知道了勃拉姆斯 , 也走近了古典音乐 。 然而 , 这位大胖子、大胡子的大多数作品 , 晦涩、艰深、难懂 , 和人总有一些距离 。
12月15日晚 , 上海音乐学院汉四重奏联手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提琴家蓝汉成 , 在上海音乐厅“弦‘舞’勃拉姆斯 ” , 用两部弦乐五重奏一展勃拉姆斯的魅力 , 也让上海观众对这位作曲大师有了更深的了解 。
勃拉姆斯出生于德国汉堡 , 这座城市也是上海的姐妹城市 。 音乐会以“汉堡的骄傲”为主题 , 联合德国汉堡推出了联名纪念票夹 , 用以铭记这场演出对中德文化交流的推动 , 也为展望2022年中德建交五十周年和易北爱乐大厅开幕五周年开了一个好头 。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 你了解勃拉姆斯吗?演出前 , 蓝汉成和汉四重奏第二小提琴吴淑婷还与乐评人顾超齐聚 , 就这些话题展开聊了聊 。
蓝汉成|勃拉姆斯的音乐为什么和人总有距离?
文章图片

蓝汉成|勃拉姆斯的音乐为什么和人总有距离?
文章图片

演出现场
【蓝汉成|勃拉姆斯的音乐为什么和人总有距离?】民主的勃拉姆斯
音乐会以两首弦乐五重奏作为主打曲目 。
《第二弦乐五重奏》诞生于作曲家的成熟期 , 是勃拉姆斯自感时日无多 , 试作新的交响曲未果后留下的“带有交响性构思”的收官扛鼎之作 。
音乐会上世界首演的另一首弦乐五重奏 , 则是汉四重奏委约中提琴名手、作曲家于瓦尔·哥蒂尔波维奇 , 根据勃拉姆斯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改编的 。
两部作品指向同一个灵感源泉 , 即自然对心灵的启迪 。
在《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中 , 勃拉姆斯将自己的歌曲《雨点之歌》融入第三乐章 , 原诗由格罗特创作 , 歌词大意为:“雨声淅沥 , 忆起我旧时歌曲 。 每当屋外细雨 , 我们在门前同唱此曲 , 能否再听到这歌声 , 伴随一样的雨声 。 在我纯洁的童年 , 它曾润湿过我的心灵 。 ”
《第二弦乐五重奏》则被勃拉姆斯的传记作者卡尔贝克认为 , 是在描绘“普拉特公园的勃拉姆斯” , 指勃拉姆斯晚年在维也纳经常漫步的地方 , 作曲家本人也对这个说法表示认可 , 看来绿意盎然给了迟暮之年的勃拉姆斯不少创作动力 。
两部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 , 都是勃拉姆斯从意大利旅行归来后写的 。
“勃拉姆斯出生在汉堡 , 那是一个港口城市 , 冬天很冷 , 风很大 , 所以他非常向往意大利明媚的气候 。 两部作品都是G大调 , 春光明媚的意思 。 ”曾经在汉堡留学多年的吴淑婷介绍 。
音乐会现场 , 五位音乐家好像五行一般相互关联 , 组成牢不可破的阵型 , 小到节奏音准 , 大至音乐表达 , 都能“在一起” 。 室内乐讲究精诚合作、协同齐心、和而为一 , 而“ensemble”(重奏)一词 , 正是指“be the one”(在一起) 。
“勃拉姆斯太民主了 , 你听他的《第二弦乐五重奏中》 , 每件乐器都有精彩的演奏段落 。 ”吴淑婷的老师、哈根四重奏第二小提琴莱纳·施密特曾这样说 。
民主 , 是很多人对勃拉姆斯的印象 。 不管是四重奏、五重奏还是六重奏 , 他给每一件乐器的“戏份”都很平均 , 不会突出某一个声部作为主旋律 。
“中国弦乐四重奏的改编或原创有个问题 , 第一提琴在拉主旋律 , 其他三个乐器在伴奏 , 但勃拉姆斯很注重声部的平衡 , 尊重每一位音乐家的个性 。 ”顾超说 。
“在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 , 歌唱家一直是角儿 , 器乐演奏都是背景和配角 , 当时的弦乐四重奏 , 第一提琴也在模拟角儿 。 ”吴淑婷说 , 这个规律后来被“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突破了 , 他发起了“对话原则” , 像说相声一样 , 两个小提琴 , 你说一句 , 我说一句 , 大提琴和中提琴接着说 , 大家都有话说 。 后来 , 贝多芬将其发展到巅峰 , 而勃拉姆斯也继承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