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汉成|勃拉姆斯的音乐为什么和人总有距离?( 二 )


在吴淑婷看来 , 勃拉姆斯所处的时代 , 也是室内乐氛围最好的时代 , 和之前的宫廷音乐相比 , 更加文雅 , 更加追求内心的交流 , “勃拉姆斯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 而知识分子是当时室内乐的中心 , 有一个精英的小圈子 。 当时室内乐的首演也不像今天 , 在圈子里演一演 , 就载入史册了 。 比如勃拉姆斯的《钢琴五重奏》 , 首演时就几个朋友在场 。 ”
“勃拉姆斯写室内乐也没有委约 , 就是自娱自乐 。 ”蓝汉成说 , 当时的室内乐氛围是沙龙式的 , 几个朋友一起喝着白葡萄酒 , 作曲家才写完曲 , 墨还没干 , 大家就开始试谱 , 一起玩音乐了 , “所以室内乐很亲密 , 没有距离感 。 ”
但勃拉姆斯的室内乐无疑是复杂的 , “你需要听了他之前的很多德奥作品 , 有感触之后 , 才能对勃拉姆斯有更深的了解 。 ”蓝汉成说 。
蓝汉成|勃拉姆斯的音乐为什么和人总有距离?
文章图片

蓝汉成|勃拉姆斯的音乐为什么和人总有距离?
文章图片

演出现场
晦涩的勃拉姆斯
还在上音附中时 , 吴淑婷就和学单簧管的朋友聊过勃拉姆斯 , 对方直言 , 勃拉姆斯听不下去 , 因为他的音乐层次很多 , 很难有个旋律一直跟着 , 跟到一定地步 , 又有其他声部插进来了 。
“你很难说清楚 , 这个乐章是忧郁、悲伤还是不高兴 。 ”晦涩、艰深、难懂 , 是很多人对勃拉姆斯的另一重印象 , 也因此 , 他的音乐和人总有一些距离 。
“勃拉姆斯的旋律给我的感觉是缠绕 , 不直接 , 有一种含蓄的情欲 。 他的欲望其实很强 , 但不会直接表达 , 而是绕了一个圈 , 先看看旁边的风景 。 ”顾超形容 。
对此 , 指挥家海丁克也做过生动的比喻:贝多芬的音乐像高山 , 很雄伟 , 你能看到山的形状 , 勃拉姆斯的音乐像大海 , 很柔美 , 他会让你躺到他的音乐世界里 , 但你没有办法触摸到具体的形状 。
勃拉姆斯的《单簧管五重奏》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有个动机叫‘表面平静 , 内心波澜’ , 他会把内心波澜写得十分复杂 , 比如第二提琴在演奏第一提琴的后半拍 , 中提琴又在演奏后半拍的后半拍……非常精彩 , 就像编织一样 。 ”吴淑婷联想起了欧洲的窗户 , 因为冷 , 窗户都很厚 , 一层又一层 , 还贴有色彩斑斓的窗纸 , 听勃拉姆斯的音乐就像开一道道窗 , 无法一览无余 。
少年时 , 蓝汉成也觉得勃拉姆斯难懂 。 14岁那年 , 一位英国钢琴家给他上课 , 让他想象 , 勃拉姆斯大约两百斤 , 胡子大约半米长 , 想象之后 , 就能发出勃拉姆斯的声音 。
大胖子、大胡子 , 勃拉姆斯晚年的形象深入人心 。 然而 , 年轻时的勃拉姆斯并不胖 , 是一个健硕、挺拔的男子 , 去舒曼的家里做客时 , 他还在舒曼家门口做引体向上、倒立、空翻 , 让孩子们目瞪口呆 。
“蓝汉成的老师那样比喻 , 可能是时人靠近、理解勃拉姆斯的一种方式 , 但也造成了一种误解 , 就是演勃拉姆斯必须非常厚重 。 有时候 , 我们会刻意把他理解得很沉重 。 ”
顾超认为 , 晚年的勃拉姆斯是大胖子 , 但音乐写得非常轻盈 , 早年的他英姿勃发 , 音乐却写得非常沉重 。 比如早年写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 一开始愁云惨淡 , 阴云密布 , 气势压人 , 但晚年写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 很自由 , 很放飞 , 一上来几个轻柔的散音 , 让人马上进入一个温柔的世界 。
写于晚期的《第二弦乐五重奏》同样如此 , 第一乐章一上来 , 神采奕奕 , 阳光明媚 。 那时的勃拉姆斯年纪大了 , 创作意愿已经不强 , 但这部作品很有战斗力 , 很阳光 , 很积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