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是社会学》( 二 )


在分析机制解释的弱点的第二章 , 赵鼎新其实主要表达了三种“鄙视”:一是对社会学中“一批问题意识发散 , 不讲机制 , 没有因果 , 不懂行动者的权力和约束 , 只有个性化叙事的文章和书籍”的鄙视;二是对一些“以提新概念为己任”的人类学、文化史和质性社会学学者的鄙视;三是对部分社会学经典的鄙视 , 他说:“许多名著在经验上甚至逻辑上都漏洞百出 , 它们的价值主要在于启发……支撑这些名著形成的最关键因素其实也不是社会科学方法 , 而是作者的品味 。 ”
【什么|《什么是社会学》】如何弥补机制解释的弱点?从主观上来说 , 也许就是要求社会学家们保持对自己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审慎态度 。 赵鼎新不无感慨地写道:“我接触过大量的优秀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 那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始终有着某种紧张和不自信 , 因此反思力也就比较强 。 如果有人以为自己在年轻时就认准了真理 , 并且认为自己所看到的、理解的和讲出来的故事都是对的 , 那么这个人就无药可救了 。 反思能力对于一位学者来说太重要了 。 ”
然而 , 有点矛盾意味的是 , 赵鼎新在陈述他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时 , 不时流露出一种他“所看到的、理解的和讲出来的故事都是对的”的意态 。 当然 , 我们对他的社会学见识是非常佩服的 , 坦白讲 , 我们也并无能力在专业上对其论述进行指摘 , 但或许“某种紧张和不自信”对作者并不是无益的 。 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第二版序言中曾说 , 人类总以为自己有控制社会领域的无限权力 , 可“无数的经验在告诉他们 , 得意洋洋地幻想的这种无限权力 , 一直是他们变弱的原因 , 而只有在他们承认物具有其固有的本性并虚心地探求物究竟是什么的时候 , 他们对物的支配才真正开始 。 ”或许 , 每一位社会学者也都应该首先承认社会学具有其固有的本性并虚心地探求它究竟是什么罢 。(乔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