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汉中&《文化汉中》连载59:源远流长的金石学(一)( 二 )



几乎与此同时,乾隆三十七年(1772),因用兵小金川而投笔从戎入蜀的著名金石学家王昶,在三十多年后编著的金石学著作《金石萃编》卷五《开通褒斜道石刻》自序曰:“是刻,昶官陕西时所拓,从前著录家皆未见之。摩崖后有宋晏袤释文并题记。晏所释全文可读,知今本后尚有三十余字,为工人遗拓。.......据县令倪学洙云:自褒城而西南,凡三百余里,悬崖绝壁,汉唐题字,隐见于丛莽间,连绵不绝。盖宋以前,路通兴元,栈道俱在山半,故汉唐遗迹最多。今栈道移而渐下,遂不可摹拓矣。又,族弟启昆云:嘉陵江南北山壁上,题字亦数百处,然此种石壁,古苔杂树,斫伐为难,必须长梯巨架,所费不支,并恐工人颠坠,多伤民力,皆未能罗致也。并书于此,以告后之访碑者。”

文化汉中&《文化汉中》连载59:源远流长的金石学(一)
文章插图
“玉盆”摩崖

乾隆四十五(1780)至五十三年(1788)间褒城县令、浙江海宁倪兰畹《石门道记》曰:“晏袤释文、释字,附刻其(指东汉《大开通》摩崖)下。按释字较原碑多数十字,今观鄱君之碑,崖石已尽,不知所多之字,镌于何所,或者山石倾圮所致。盖时历二千余年,陵谷之变,诚有不可考者。......壬寅(指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引者)之春,毕中丞(沅)采之,人《关中金石记》。癸卯(指乾隆四十八年,1783)仲夏,粥三通馆檄取之,人《金石略》。残碑段碣,久经湮没;一旦拂拭而出之,比于剑气珠光,辉耀千古。物之显晦,洵有时哉?”

由上记述,足见《大开通》自南宋绍熙五年(1194)晏袤、章森发现、椎拓、收藏、释文、研究、记录、传播之后,直到金石学复兴时期的清乾隆中后期,历时近六百年,才终于为雅好金石的陕西巡抚毕沅和几乎同时金石学家王昶等访碑再发现,遂重新有拓本流通递藏。这显然是《大开通》长年为大自然封闭保护使然,由此就金石学硏究而言,既增添了一重探幽寻胜的访碑难度,也唤起了另一重失而复得的拾遗兴致和探索发现的盎然雅趣,这种令人惊喜的学术感觉和兴奋点,恐怕是探寻者就业已了然在胸或司空见惯、熟视无睹而横陈庙堂碑石的视觉与心理感受所不具备的。

来源:文化汉中

作者/来源:汉中在路上
文化汉中&《文化汉中》连载59:源远流长的金石学(一)
文章插图
【 文化汉中&《文化汉中》连载59:源远流长的金石学(一)】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