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队|潮州密码?潮汕英歌 潮人气魄

【英歌队|潮州密码?潮汕英歌 潮人气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俊浩这几天在各个单位的英歌队间教授英歌舞 , 用他自己的话说“休息时间都给了英歌” 。
英歌队|潮州密码?潮汕英歌 潮人气魄
本文图片

随着时代变化 , 潮汕英歌舞从广场走上舞台 。 受访者供图
英歌舞又称“英歌”“秧歌” , 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 , 参加英歌舞活动又称“唱英歌”“舞英歌”“跳英歌” , 英歌舞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 , 尤其盛行于潮汕地区的普宁市、潮阳区、惠来县、潮安区以及邻近的汕尾市等 。
2006年 , 英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后英歌(潮安文里英歌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 , 英歌进京 ,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 , 后又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表演 。 之后 , 英歌舞在各大文艺汇演上亮相 , 含蓄内敛的潮人展示出的阳刚英武、豪壮气势震撼人心 。
英歌源流 梁山好汉走进潮汕?
英歌舞中 , 领头的两名舞槌者俗称“头槌”“二槌” 。 在队伍最前面探路的是鼓上蚤时迁 , 头槌是黑旋风李逵 , 二槌大刀关胜、三槌花和尚鲁智深、四槌行者武松 , 舞蹈表现的故事情节是梁山英雄攻打大名府——英歌舞与水浒英雄的关系似乎不言自明 。 英歌源于《水浒传》情节这一说法也成为英歌舞源流说中最广泛流传的一种 。 此外 , 还有祭孔仪式说、外省传入说、练武习艺说、游神赛会演变说等 。
汕头大学教授隗芾提出的“傩文化说”认为英歌舞的源流更为久远 。 隗芾认为 , 现代英歌舞多附会为“水泊梁山108将攻打大名府”的故事 , 其实这只是“流” , 傩文化才是它的“源” 。 首先 , 英歌舞始终保持着“驱鬼逐疫”的实用功能 , 在过年或其他民俗节日里演出;其次 , 英歌舞不戴面具而画脸谱 , 这是傩面具的进化形式;《水浒传》中并无英雄舞蛇 , 英歌队伍中探路的时迁舞蛇源自闽南民系对蛇的崇拜 。
“傩”为原始氏族社会时兴起的祈神仪式 , 后来演变出各种祭神娱神活动 。 中国的傩文化从殷周到明清盛传不衰 , 促进中国歌舞、戏剧、美术等多项技艺的起源和发展 。 隗芾认为 , 英歌舞是傩文化遗存 , 是傩文化在潮汕的变异形态 。
从时间序列上看 , 傩文化是目前关于潮汕英歌源流的最古老的说法 。 傩文化发源的时期 , 潮汕大地尚处于一片荒蛮 , 先民的神鬼意识和图腾崇拜是傩文化产生的基础 。 至唐代韩愈治潮 , 中原儒家文化入主潮州 。 后经宋、元、明 , 历代中原士族因躲避战乱、逃避天灾或是寻求生存空间逐步移民潮州 。 因此也有说法认为英歌舞从山东鼓子秧歌、柳林花鼓以及凤阳花鼓脱胎而来 , 或认为英歌舞在宋元时期吸收北方传来的鼓子秧歌元素 。
英歌队|潮州密码?潮汕英歌 潮人气魄
本文图片

英歌队|潮州密码?潮汕英歌 潮人气魄
本文图片

目前在表象上最易被识别的水浒英雄元素 , 与其相关的说法则将时间之手指向了清朝 。 清代 , 外江戏(后称广东汉剧)传入广东 , 与本地戏种交融 。 外江戏源于清代雍正、乾隆之际在广东活动的徽班 。 道光初年 , 已融合变化了的外江戏传入潮汕地区 , 当时所演绎的故事内容就是梁山好汉经乔装打扮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的故事 。 持“外江戏流入说”的学者认为 , 潮汕当地人民喜爱这一戏曲唱段 , 进而学习 , 边唱边舞 , 在演出过程中逐渐删去唱的部分 , 保留和发展舞的部分 , 而成为今日的英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