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中国的色彩|传统色彩观念的历史变迁

在理论层面上 , 古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哪怕是一篇色彩专门的著作 。 在现代学术当中 , 也缺少一个中国传统色彩的学科 , 或者以中国传统色彩为中心词的话语平台 。 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者分散在各个学科领域 , 他们或是语言学家 , 从颜色词这个角度探知中国古代的色彩思维;或是染织专家 , 从纹样的角度探究中国古代的配色规律;或是建筑专家 , 从彩绘角度探求中国古代的色彩构成;或是陶瓷专家 , 从釉色角度来辨析中国古代的色彩质地;或是美术史家 , 从绘画角度探研中国古代的色彩样式与表现 。
正是因为色彩研究长期分散在不同的学科 , 一个对话的平台的建立才显得非常重要 。 2016年发起的“中国传统色彩年会” , 经过6年的时间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力量和集中的学术议题 。 近些年有感于年轻力量的崛起 , 汕头大学教授、色彩研究者陈彦青、肖世孟发起“中国传统色彩学术研究青年论坛(2021)” , 并在最近举办了探讨会 。 本届论坛共设4场主题演讲与学术讨论 , 与会学者们围绕色彩观念、色彩文化、色彩科学与应用和白色专题 , 从绘画色彩、建筑色彩、服饰色彩、陶瓷色彩、染织色彩、色彩术语、颜料工艺等诸多视角展开 , 对传统色彩的观念、文化、历史、形象、技术、应用等不同方面展示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
颜色|中国的色彩|传统色彩观念的历史变迁
文章图片

变化中的“色彩观念”
色彩观念是讨论传统色彩相关内容的一个本源性的问题 , 关于色彩观念的讨论 , 包括观念背后衍生的问题、某些观念的消失或者生长 , 观念对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和在历史中的应用等等 , 而色彩观念常常也在色彩研究的背后起到本源性的支撑作用 。
清华大学副教授李路珂以《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建构新探》进行了分享 , 她谈及 , 在知网检索跟传统色彩相关的主题词会发现 , 不同的学科类别在色彩的语境下是处于一种高度交织的状态 , 因而色彩研究需要运用多学科的视角、基于多方共同积累的资料和数据来进行 。 “我觉得未来的色彩体系研究 , 应该要有一种色彩来源的全面性 , 还应该有一种表色方法的科学性 , 同时它的数据和文献来源应该要详实 , 这个体系也应该要开放 。 我们的研究视角需要解决物质材料、色度表征、视觉感知和文化意象等多方面的问题 。 ”
李路珂也从自己的研究领域谈了中国古代建筑色彩研究的一些主要的难点:“我觉得最难的是关于原状的研究 , 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色彩的实物其实都是经过变色的 。 比如我们对于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北宋时期彩画做复原研究 , 需要通过6种不同的适应条件来模拟6种不同的引起颜料老化的自然环境 , 从中寻找一些色素变化的规律 。 其次是关联性的研究 , 以地下墓葬的整体空间的色彩关联的研究为例 , 首先是要做色彩复原 , 要基于原状推测做一个色彩图谱 , 对它的色谱和色彩的面积关系、色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 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取它的典型色的分布 。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晰看到不同的主题对色彩配置的影响 , 结合一些文献和其他建筑空间的分析 , 我们就能对色彩的适用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 ”
颜色|中国的色彩|传统色彩观念的历史变迁
文章图片

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壁画
颜色|中国的色彩|传统色彩观念的历史变迁
文章图片

北齐娄睿墓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