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中国的色彩|传统色彩观念的历史变迁( 三 )


绝大部分关于园林植物的论述散落在文人养生著作或游记之中 , 且只有文字并未配图 , 这种困境阻扰了传统园林植物色彩研究的发展 。 隋艳将园林植物色彩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为启蒙阶段 , 上古神话《山海经》中对于植物色彩的描述已经存在 , 但经常能见到的植物颜色是红、黑、白、黄 , 甚少能见到紫、青色 。 第二个阶段为发展阶段 , 从唐代至宋代山水画的兴起 , 影响到了园林的总体布局和对于园林整体色彩的植物的把握 。 当时园林追求的意境为简远、舒朗、雅致 , 至宋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互相渗透 , 审美观念深入到细节 , 园林植物色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第三个阶段为成熟期 , 明代文人士大夫隐匿思想日甚 , 很多人归隐于园林 。 此时园林在风格上延续了宋代的意蕴 , 园林的审美范式已经趋于成熟 , 有大量园林著作整理归纳了植物营造的方法和植物色彩的美学观念 , 后因游记的盛行 , 出现了体悟式著作 , 如张岱的《西湖梦寻》等 。
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 早期园林植物兼备实用性和观赏性 , 后随着山水文化的兴起 , 人们对于植物色彩的关注侧重于花色和果色 , 花色的重要性逐渐甚于果色 , 乔木以常绿为主 , 像木樨之类的江南乔木 , 自宋代以后备受推崇 , 成为了主要的观赏树种 , 植物色彩的营造上 , 总体呈现出由浓墨重彩向水墨淡彩转变的趋势 。 从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上来看 , 园林植物色彩多集中于高明度、高纯度低艳度的部分 。 从色彩感知上看 , 冷暖适中 , 色彩轻重有较大的差距 , 少量暖青色起到点缀的作用 。
颜色|中国的色彩|传统色彩观念的历史变迁
文章图片

现代与古典结合的园林制造典范苏州博物馆
湖南工程大学副教授王兴业从民俗学角度出发 , 通过文献的梳理 , 从五行、从礼制、习俗、公用等多个维度 , 分析了传统服饰中忌白用白的特殊现象 。 他提出 , 白色是中国古代礼制制度的重要组成 , 白衣是自周代到现代变化最小的色彩文化现象 , 中国色彩里相对炫目与稀贵的颜色 , 比如橙色、黄色、紫色等等 , 地位在历史中是上升的 , 白色则相对稳定 。 素白也与凶礼有关 , 白色不单纯是丧服的专属 , 它也是凶礼的专用的色彩 。 古代在投降礼仪中 , 投降的一方需要着白衣、骑白马等 。
除了礼制 , 白色给人的感觉是平和、素简的 , 但也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 比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 , 在茫茫一片寒冷中等着鱼上钩 , 其实是一种不太舒适的感觉 。
颜色|中国的色彩|传统色彩观念的历史变迁
文章图片

马远 《寒江独钓图》
江省博物馆沈小琛对传统色彩中白色观念的梳理 , 试图讨论古人用白与忌白的矛盾现实之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 沈小琛提出传统白色的观念印象 , 主要分为三类 , 一种是不俗之白与美感之白 , 包括在对人外貌及品行的形容中也包括在工艺美术中;一种是以白延伸为虚、空、无等哲学认知 , 比如庄子讲虚生白 , 这种观念将白上升到了意识形态的层面;第三种则是常被讨论的不吉之白 , 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色彩领域当中、在我们的服饰器具包括丧葬工艺上面体现的最为明显 。
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磊反思了“殷人尚白”与“秦为金德”说 。 在五德终始的传统下 , 白色作为一种王朝法统的标志与象征 , 被赋予的丰富政治文化内涵 。 但曾磊考证后认为 , 对于一个朝代的评判还要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 , “所谓殷人尚白问题 , 可能也是后人对前代的一种想象 , 王朝尚色跟用色的习俗不能完全等同起来 , 所以殷人可能确实有白色的偏好 , 但是能否能视作其确实是尚白 , 是另一码事 。 类似我们看到汉代也经常有白色物品 , 汉代经常做将白色物品作为祭品 , 但是汉代其实并不尚白 , 所以殷人尚白说 , 它其实是一种历史假设 , 它在后代不断的推演 , 不断的变化 , 逐渐的被人们所认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