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七年,小剧场何以在上海孕育出“戏曲大码头”( 二 )


开放、创新、包容 , “大上海”成为“小剧场”的福地
【展演|七年,小剧场何以在上海孕育出“戏曲大码头”】“小剧场戏曲展演 , 只有上海能做 , 也只有上海做得好!”每年戏曲展演 , 在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戏曲院团和青年观众那里 , 总能听到这句话 。 何止是小剧场戏曲?不管是从安福路启航的小剧场话剧 , 还是眼下在亚洲大厦中爆发式发展的小剧场音乐剧 , 上海的小剧场人才济济、活力涌流 , 令无数小剧种、小团队、小作品在上海萌发、繁荣 , 最终赢得全国瞩目、走向世界舞台 。 更进一步 , 上海临难不避 , 善于实现“从0到1”的积累 , 汇聚点滴力量壮大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力军 。
“大上海”何以成为“小剧场”的福地?
因为只有上海的开放 , 才能为“小”敞开怀抱 , 让再小的星尘都能在“大上海”释放巨大能量 。 从第一届的梨园戏 , 到此后的高甲戏、花灯戏、汉剧 , 再到今年的蒲剧 , 每一届小剧场戏曲展演 , 都特别注意将稀有濒危、或是未在上海亮相过的小剧种纳入视野 , 借由平台将其介绍给懂戏、爱戏的上海观众 。 七年里 , 梨园戏几乎年年来沪 , 不仅在上海收获一批忠实拥趸 , 还获邀献演首届香港小剧场戏曲展演 。
因为只有上海的创新 , 才愿为“小”呵护培育 , 使得方寸舞台的实验有机会推动整个行业的变革发展 。 “上海是我小剧场戏曲梦的启航地!”七年前 , 受上海昆剧团邀请创作《夫的人》之前 , 戏曲编剧余青峰从业多年 , 经手50多部大戏 , 却从未尝试过小剧场戏曲 。 可就是这样一次参与经历 , 在实践与观摩后 , 他与小剧场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 此后几年间 , 他不仅将妻子屈瞾洁吸引到小剧场戏曲创作中 , 他自己也完成了从编剧到出品人的身份转变 。 这些年 , 他深耕小剧场戏曲市场 , 接连制作四部黄梅戏小剧场作品 。 其中《玉天仙》已累计演出超过130场 。 这个数字 , 甚至远超不少戏曲新创大戏 。 如今 , 他驻扎西溪天堂艺术中心 , 希望进一步推广、实践在上海学习、探索而来的先进小剧场戏曲理念 。
因为只有上海的包容 , 才可为“小”搭台架梯 , 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 同样是凭借一部《玉天仙》 , 主演夏圆圆得以斩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 实现小剧场作品拿下戏剧大奖“零的突破” 。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 , 一场以昆曲演绎法国作家尤内斯库作品的昆剧《椅子》 , 为中法两国元首夫妇上演 , 收获高度赞誉 。 而这正是小剧场平台孕育的作品 。 几年间 , 该剧不仅亮相俄罗斯和阿尔巴尼亚 , 更成为阿尔巴尼亚戏剧节组委会指定的开幕演出 。
“小剧场可能是一条崎岖小路 , 我们不妨走走看 。 ”参演小剧场时 , 年逾古稀的文华奖、梅花奖得主黄新德曾这样说 。 七年后 , 这条崎岖小路 , 正在上海的引领下 , 成为戏曲传承发展的一条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