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年读一遍《论语》2022.00

《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 , 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 , 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
第一讲共勉篇
《论语》是可以学来用的 , 用以提升自身修养 , 用以提高自己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能力 。
【论语|一年读一遍《论语》2022.00】把“共勉”放在第一讲 , “勉”是勉励的“勉” , “共勉”就是大家一起努力 。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 一起来实践《论语》 。
【共勉】【学习】【层次】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 , 上也;学而知之者 , 次也;困而学之 , 又其次也;困而不学 , 民斯为下矣 。 ”
生而知之 , 也不是说生下来就知道 , 天生就会 。 那样就不是人而是神了 。
生而知之 , 是相对于学而知之而言的 。 就是说 , 我不用学 , 想想就会 。 人的学识达到了一定高度 , 一通百通 , 并非需要事事都要学了才会 。
哪是什么天赋 , 无非是触类旁通 , 举一反三 , 一通百通 , 没学过就会 , 好像是生而知之一样 。 其实各门类知识的底层规律是相通的 , 超越了对流层 , 在平流层里可以融会贯通 。
生而知之 , 是天生聪明 , 不用学就会 , 为第一等 。
学而知之 , 是通过后天学习才会 , 就是说想学 , 主动学 , 也能学会 , 这是第二等 。
困而后学 , 是碰到麻烦 , 绕不过去 , 被动地学 , 也能学会 , 这是第三等 。
困而不学 , 是碰到麻烦 , 不知道去学 , 麻烦就成了拦路虎 , 这是第四等 。
第一等上智 , 只有圣人才能达到 。 孔子不承认自己是一等 。
第二、三等大体相当于中人 , 不管主动学还是被动学 , 总要学了才懂才会才能解决麻烦 。 孔子认为自己是第二等 , 即属于求知若渴、勤勉努力、拼命学习 , 并能持之以恒的一类 。
第四等是下愚 , 不可施教 , 没法改造 , 只能让他们继续睁眼瞎下去吧 。
【共勉】【学习】【层次】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
上知 , 即上智 , 是生而知之 , 绝顶聪明 。
生而知之 , 也不是说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 , 是相对于学而知之的一种说法 。 就是说某一件事或某一项技能 , 他不用去学 , 不必非得学了才能知道 , 而是想一想 , 推导一下就可以知道 。 大道相通 , 一通百通 。
下愚是困而不学 , 绝顶愚蠢 。
介于二者之间 , 是所谓中人 。
上智和下愚都是极少数 , 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属于中人 , 而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的 。
上智和下愚是性相远 , 后天教化也无法改变(本性)的 。
【共勉】【学习】
13.5 子曰:“诵《诗》三百 , 授之以政 , 不达;使于四方 , 不能专对 。 虽多 , 亦奚以为?”
孔子认为 , 诵《诗》是为了从政 , 如果做不到通达 , 不会灵活运用 , 在外交场合不能独立应对 , 死记硬背 , 即使滚瓜烂熟 , 倒背如流 , 又有什么用呢?
程子曰:穷经将以致用也 。 世之诵《诗》者 , 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 , 章句之末耳 , 此学者之大患也 。
【共勉】【学习】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 今之学者为人 。 ”
为了端正自己的品德、充实自己的学问而学是源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追求 , 纯粹的学习 , 纯粹的爱好 。
为人 , 或是为了谋生、进阶 , 或是为了炫耀 , 就是把学习复杂化了 。
孔子的古之是指上古 , 三代时候 。 孔子的今之是指他生活的春秋 。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 , 入乎耳 , 着乎心 , 布乎四体 , 形乎动静 。 端而言 , 蝡而动 , 一可以为法则 。 小人之学也 , 入乎耳 , 出乎口;口耳之间 , 则四寸耳 ,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 , 今之学者为人 。 君子之学也 , 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 , 以为禽犊 。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 , 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 傲、非也 , 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