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拗相公”与他的诗( 二 )


王安石|“拗相公”与他的诗
本文图片

[明]仇英《桃花源图》(局部) ,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其实 , 学杜也好 , 学韩也好 , 都倚赖于对于“六经”“四史”这些经典的掌握 。 从上面所举的两首诗看 , 王安石除了正经正史之外 , 对于其余的诸家小说、艺文等也很熟知 。 所以随着他人生经历的增加 , 他的诗写的越来越有“味道” , 越来越需要人“琢磨” 。 套用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的评价 , 王安石的诗“往往是搬弄词汇和典故的游戏、测验学问的考题;借典故来讲当前的情事 , 把不经见而有出处的或者看来新鲜而其实古旧的词藻来代替常用的语言 。 ”
正是由于王安石的诗有着这样特点 , 所以在当时 , 他的诗就很受一群写诗的人的关注;他的诗风 , 也相应的影响了一批人 。 后人说“介甫创撰新奇 , 唐人格调 , 始一大变 。 苏、黄继起 , 古法荡然”(胡应麟《诗薮》) , 把王安石视作宋诗转变的节点人物 , 进而来看宋诗的形成、发展 , 这是了解宋诗的关键 。
熟悉杜甫的人 , 大部分对于杜甫的“夔州诗”有相当的认识 。 因为杜甫诗风 , 至夔州一变 。 朱熹甚至说杜甫之诗“夔州以后 , 自出规模 。 ”(《朱子语类》卷一四〇)对比杜甫 , 王安石的诗 , 也可略作分期 。 宋人叶梦得说 , “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 , 故诗语惟其所向 , 不复更为涵蓄 。 ……皆直道其胸中事 。 后为群牧判官 , 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 , 博观而约取 。 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 。 ”(《石林诗话》卷中)这里可见叶氏是给王安石分了三期(今人有五期分法 , 稍有不同) , 为早年“意气自许”、中年“于唐人博观约取”、晚年“深婉不迫” 。 这里所言的“晚年” , 即指王安石二次罢相退居金陵至逝世这一段时间内的所作 。
王安石|“拗相公”与他的诗
本文图片

《后山诗注补笺》
从王安石的政治经历看 , 二次罢相可以说是王安石政治生命的终结 。 从个体角度看 , 熙宁九年罢相时 , 王安石已五十五岁 。 古语“五十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处在知天命到耳顺的中程 , 心态上王安石已步入了老年 。 对于承载个体情感的诗歌来说 , 随着人生经验的完满和情感体验逐步进入平淡 , 它往往显得更为浑融 。 王安石的暮年诗正是有这样的突出特点 。 前举《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 ,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 , 正是王安石暮年诗的代表 。 据前人的考察 , 护田、排闼二词都是从《汉书》出来的 , 但是用在对湖阴先生所居的环境描写上 , 并不会显得突兀 。 又如他的《锺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 , 竹西花草弄春柔 。
茅檐相对坐终日 , 一鸟不鸣山更幽 。
全写退居锺山后所居之环境 , 语若天成 。 “一鸟不鸣山更幽”反用唐人王籍“鸟鸣山更幽”之意 , 但并不令人觉得这里是要同王籍打个擂台 。 再如他的《南浦》:
南浦东冈二月时 , 物华撩我有新诗 。
含风鸭绿粼粼起 , 弄日鹅黄袅袅垂 。
写南浦的春景 , 着力于风、水、日、柳四景物 , 然而用“鸭绿”隐水 , “鹅黄”隐柳 , 含蓄有趣 , 也折射其心境的悠然 。 宋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里说王安石“暮年诗益工 , 用意益苦” , 真是下了功夫阅读王安石诗而得出的妥帖之语 。 无怪乎苏轼在晚年同王安石见面之后 , 给王安石写诗说:“骑驴渺渺入荒陂 , 想见先生未病时 。 劝我试求三亩宅 , 从公已觉十年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