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拗相公”与他的诗( 三 )


王安石|“拗相公”与他的诗
本文图片

[元]钱选《幽居图》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王安石的交游上看 , 欧阳修、梅尧臣属于王安石的长辈 , 曾巩、苏轼属于王安石的朋辈 , 而黄庭坚、陈师道则属于王安石的晚辈 。 在长辈、朋辈与晚辈之间 , 王安石的诗可以说是常常处于焦点:嘉祐四年(1059年) , 王安石曾作《明妃曲》一诗 , 其中有“归来却怪丹青手 , 入眼平生曾几有?意态由来画不成 , 当时枉杀毛延寿”的名句 , 此诗也引得欧阳修、梅尧臣为之纷纷作和诗 。 此事正是“焦点”的最佳注脚 。 在晚辈黄庭坚眼里 , 王安石的诗更是可以被模仿的对象 。 例如黄庭坚《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二首》里的“小立近幽香” , 其实就是从王安石的《岁晚》的“小立伫幽香”化出来的 , 王直方说是“暗合” , 未免太过“谨慎”(见李壁注引 , 亦见《山谷诗集注》任渊注、《苕溪渔隐丛话》引) 。
关于王安石同黄庭坚的交游 , 常常被人提及的 , 是《雪浪斋日记》里的一段记载:
荆公问山谷云:“作小词曾看李后主词否?”云:“曾看 。 ”荆公云:“何处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 。 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 , 小楼吹彻玉笙寒’ , 又‘细雨湿流光’最好 。 ”
这一段是王安石、黄庭坚关于写词的讨论 , 但从词为诗馀的角度看 , 讨论词 , 亦可以视作对于作诗的讨论 。 《观林日记》曾记载黄庭坚说:“余从半山老人得古诗句法” , 这恐怕就是王、黄交游经历中所存不多的“鳞爪” 。 日本学者内山精也氏综合比较现存的王、黄之诗 , 又对王、黄关系加以考证 , 以为王安石是“黄庭坚心中另一个师承关系” , 此说确然(按任渊注山谷之诗 , 多有指出某句自介甫而出者 , 此文不赘) 。
王安石|“拗相公”与他的诗
本文图片

《黄庭坚诗集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长久以来 , 黄庭坚是被视作宋诗的代表 , 一说到“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无一词无来历” , 第一反应总是说黄庭坚 。 但究其实 , 王安石的诗也有这样性格 。 为了说明黄庭坚诗的妙处 , 在当时就有一个笺注家任渊 , 给他诗做了详尽的注释 。 同样的 , 为了把王安石诗的性格完美的展露在人前 , 在南宋时 , 李壁专门给王安石的诗做了注释 。 不过 , 略有不同的是 , 李壁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之子 , 因而李壁的注释比起专释词语、典故的注释来 , 要更多一些“考史”的风格 。
唐人注唐诗者 , 据笔者目力所及 , 只知有张庭芳注李峤《百咏》一种;宋人注宋诗者 , 尚有施元之、顾禧、施宿注苏轼 , 任渊注黄庭坚、陈师道 , 史容注黄庭坚诗外集 , 胡稺注陈与义等 。 当代人注当代人之诗 , 有非常可贵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 王安石诗的李壁注 , 自然是阅读王氏诗歌时不可或缺的参考——李壁注旧有版本较为复杂 , 讹误脱文不少 , 特别是删本系统的长期流行 , 给读者使用李壁注造成很大的困难 。 现在由董岑仕老师积十年之功整理点校 , 为当下读者阅读李壁注提供了可靠的版本 , 这实在是喜好荆公诗歌者的一大幸事 。
今年是王安石诞辰一千年 , 千年之后 , 是非功过 , 任人评说 。 风消云散 , 惟文字不朽 。 行文至此 , 不妨用王安石的《题何氏宅园亭》诗作结:
荷叶参差卷 , 榴花次第开 。
但令心有赏 , 岁月任渠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