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张抗抗与铁凝、王安忆相比,起点最高,结局却令人唏嘘
文章插图
女作家三驾马车,分国内版与海外版。
海外版的三驾是:
一是严歌苓,大家都知道,略过不提;
文章插图
严歌苓
二是张翎,电影《唐山大地震》原著作者,在海外当医生之余,却一部部地写民国时期的小说,因为站位在海外,所以,她会写到建国后,一位农村姑娘,会发愤自学外语。
文章插图
另一位是虹影。虹影是重庆作家,却在海外写上海题材,小说里却没有一句上海话,看起来非常虚假。与王安忆的上海题材小说不可同日而语。
文章插图
而实际上,王安忆的上海题材小说里,上海味已经非常淡薄,因为王安忆的母亲是大家都知道的女作家茹志娟,王安忆自小生活在作协大院里,并没有对上海市井生活的贴身了解,甚至上海话都说的不地道。但虹影的上海题材小说,连一句吴侬软语都没有,自然无法望王安忆之项背。
国内版的三驾马车,就是铁凝,王安忆,张抗抗。
其中,张抗抗生于1950年,王安忆生于1954年,铁凝生于1957年。
年龄差距达到七年之久,但奇怪的是,她们都属于一代人,严格的意义上讲,都属于“知青一代”。
文章插图
铁凝
这关键原因,是铁凝踩上了“知青”的尾巴,可以说是最后一代知青。所以她们三人都有“知青题材”的交集。
三个人中,铁凝本可以不下放,但她立志磨砺自己,走一条艰难的文学之路,高中毕业,主动要求下乡,从而才赶上了知青时代的尾巴,而在她下乡的时候,知青大返城已经蠢蠢欲动了。三个女作家中,铁凝确实很铁,属于理想主义一代。如果不是她在《大浴女》中描写的那一件事的话,那么,铁凝是三个女作家中最为阳光的一个。
文章插图
张抗抗
舞文弄墨的知青,其实并没有吃过多少苦。张抗抗69届毕业生,下放到黑龙江,一直写作不断,1972年发表了首篇作品《灯》,1975年出版长篇小说《分界线》,基本一直在恋爱、育子与离婚的过程中,想受苦也没有机会受苦,如果论孤寂的话,就是感情的苦。
文章插图
三驾马车中,张抗抗起点最高,因为张抗抗在1979年的时候,就已经写出了大学生生活,而这时候,铁凝才考虑以她身为中学生的妹妹为原型,创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红衣少女》,电影版失去了小说的冷峻、反思与批判意味,成了一部彻头彻尾的中学生题材电影。
文章插图
而三个人中,王安忆反而是起点最低的,她最早是以儿童小说起家,她的清丽、简洁、灵动的语言,要比后来坚守在儿童文学阵地里的曹文轩不知要高出多少档次。
文章插图
王安忆
但王安忆适时地进行了转型,以一部她的知青生活为基础创作的《小鲍庄》成功地宣示她转向成人文学。
综合地看来,王安忆的起点是儿童文学,铁凝的起点是中学生文学,而张抗抗的起点是大学生文学。
张抗抗的第一篇获奖小说《夏》,可以说是一篇为改革开放定调的文学宣言,准确地合拍了之后文学的总体基调,不能不说张抗抗有着相当的敏感性,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主题。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