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阅读答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解释赵括为什么不能为将的原因原因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出自《纸上谈兵》,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 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 , 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 , 纵奇兵 , 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
【翻译】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 , 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 , 士卒的士气大乱 。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 , 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杀死,并把尸体堆积起来 。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所友者以百数 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

将“赵恬自少时学兵法”翻译成白话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文章插图

赵恬从小的时候就在学习兵法了 。原句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如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 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 , 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 , 破赵军者必括也 。”翻译: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 , 评论兵事,以为天下没有和他相当的 。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评论兵事,赵奢不能够驳倒他,但是并不赞美他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此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危险的场合,而赵括太草率的讨论它了 。假使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假如肯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肯定是赵括本身 。”纸上谈兵的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 , 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 , 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 , 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赵括从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讨论,并是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敌过他 。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的的译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文章插图

翻译为: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 , 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赵王说:“为什么?”(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 , 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 。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 , 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 。大王认为(赵括)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 。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 , 我已经打定主意了 。”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 , 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 , 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 , 士卒的士气大乱 。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原文: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 , 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 , 佯败走,而绝其粮道 , 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扩展资料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 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 , 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 , 积极对外扩张 。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 , 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此即著名的“纸上谈兵” 。赵括,嬴姓 , 赵氏,名括 。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 。赵括熟读兵书 , 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 , 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 , 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 , 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 , 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 , 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
谁知道开头为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这文言文怎么翻译【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评论兵事,以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 。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评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 , 但是并不赞美他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此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存亡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草率的讨论它了 。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假如肯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肯定是赵括本身 。”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 , 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 。”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 。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 , 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 , 可买的就买下来 。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 。”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 , 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规律和规定,草率的任用军官 。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部队,假冒打败退却,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 , 赵军士气不能同一 。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身指挥精兵搏战 , 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部队大败,数十万赵军降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 。
字词语句
“ 若必将之 , 破赵军者必括也”: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 然不谓善”中“善”的解释:称赞“秦悉坑之”中“坑”的解释:活埋“以天下莫能当”的翻译: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赵括)的 。“而括易言之”的翻译: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 。“使赵不将括则已”的翻译: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 。“易置军吏”的翻译:轻率的任用军官 。①少时;小时候 。②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③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 。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⑤难:驳倒 。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 , 本是危险的场合 。⑦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⑧赵:赵国 。⑨廉颇:赵国良将 。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 , 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 。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⑩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11)易置:撤换 。(12)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3)绝:截断 。(14)坑(kēng):活埋 。(15)尝:曾经?。?6)卒:步兵,士兵?。?7)将:派遣
成语
【汉语文字】纸上谈兵【汉语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词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字词解释】纸:书 上:上面 谈:谈论 兵:用兵【成语性质】贬义词【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空头支票、夸夸其谈【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纸上谈兵”的意思: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 , 发空议论 。

赵括纸上谈兵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1、①shào ②jiàng ③gēng ④shù 。2、①认为;②缘故;③截断;④活埋 。3、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议论不定式用兵打仗的事 , 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 。4、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 , 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发空议论 。(意对即可)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赵括纸上谈兵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 言兵事 , 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小题1:B小题1:(1)、以……为将(2)、等到小题1:(赵括)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不能难住他,然而(赵奢)并不赞美他 。小题1: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贪图钱财(或贪图小利)等小题1:例如:(1)、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读死书或死读书行不通 。(2)、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 。( 3)、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 。(4)、从赵王做决定可以看出,为人为事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有益建议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B正确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让我们想到哪个成语生搬硬套按部就班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涉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舍其故 。奢曰兵死地也 。而括899

谁知道开头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这个文言文叫什么名 ,还有这篇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和译文原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 ,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 , 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 , 佯败走,而绝其粮道 , 分断其军为二 , 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
编辑本段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 。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 。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 。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 。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 。
编辑本段字词语句
“ 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 然不谓善”中“善”的解释:称赞“秦悉坑之”中“坑”的解释:活埋“以天下莫能当”的翻译: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赵括)的 。“而括易言之”的翻译: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 。“使赵不将括则已”的翻译: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 。“易置军吏”的翻译:轻率的任用军官 。①少时;小时候 。②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③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 。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⑤难:驳倒 。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⑦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⑧赵:赵国 。⑨廉颇:赵国良将 。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 。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⑩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11)易置:撤换 。(12)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3)绝:截断 。(14)坑(kēng):活埋 。(15)尝:曾经?。?6)卒:步兵 , 士兵?。?7)将:派遣成语【汉语文字】纸上谈兵 【汉语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英文翻译】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to concentrate on details but forget the main purpose or objective;to sacrifice (or drop, lose) the substance for the shadow 【词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字词解释】纸:书 上:上面 谈:谈论 兵:用兵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空头支票、夸夸其谈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百度百科里面有哦

文章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 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 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1、①shào ②jiàng ③gēng ④shù 。2、①认为;②缘故;③截断;④活埋 。3、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议论不定式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 。4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 , 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发空议论 。

谁知道开头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这个文言文叫什么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 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 奢不能难 , 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 ,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 , 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 , 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 , 东向而朝 , 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 王所赐金帛 , 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
……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当 翻译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 。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的文言文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 。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 , 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 。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 。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 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 。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 , 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 , 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 。

赵括自少时学书法文言文赵括自少时学文习武兵法无一不精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当③.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难⑤,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赵⑧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⑨,悉更约束⑩,易置(11)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12),佯败走,而绝(13)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14)之.
(选自《史记》)
①少时;小时候.
②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③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
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⑤难:驳倒.
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⑦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⑧赵:赵国.
⑨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⑩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11)易置:撤换.
(12)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3)绝:截断.
(14)坑(kēng):活埋.
(15)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马服子,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
(16)当(dǎng ):抵押.
翻译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随即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触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了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解释有括号的字(以)天下莫能当(使)赵不将括即已赵括(既)代廉颇秦悉(坑)之1、(以)天下莫能当
以:以为 , 认为
翻译:自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2、(使)赵不将括即已
使:如果、假使
翻译:如果赵国不让赵括当将军就算了 。

3、赵括(既)代廉颇
既:以后,已经
翻译:赵括代替廉颇以后

4、秦悉(坑)之
坑:名词活用为动词,活埋
翻译:秦军全部活埋了他们 。

赵括自小学兵法的题目是什么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 奢不能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 , 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 , 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 , 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

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与翻译文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的事实相比,人们对文学翻译的重视程度却与日俱减 。文学翻译工作被视为一项任何人都可以为之的技术性工作,只要文通字顺地按字面意义转译完成即可,却不管字里行间蕴含的精神旨归 。这种技术性的翻译工作,其辛苦程度与重要程度 , 远不能与原创性的文学创作相等同 。
翻译文学是本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翻译文学到底是属于本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学术界存在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 。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翻译文学研究成果一般只能发表在外国类或比较类期刊上,而不能或很少发表在纯中国文学的期刊上;而且他们认为没有原作哪有译作,承认原作第一,译作第二 。认为译作无论怎样都是来源于原作,忠实于原作 。例如 ,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信”字居于第一位,正说明了忠实于原作的重要性 。
第二种观点则是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者并立 。张南峰曾从多元系统的观点出发 , 承认翻译文学国籍的模 糊性,双重性,甚至游移性 。
第三种观点认为翻译文学归属于本国文学 。早在 1989 年,谢天振就发表了《为“弃儿”找归宿――翻译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一文,指出“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创造性叛逆 , 决定了翻译文学不肯能等同于外国文学,”并提出“恢复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的主张 。皱涛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文学的他国化 , 进一步阐发把翻译文学纳入本国文学的原因 。

文学翻译的策略有哪些1 文体对等
不同文体的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面对不同文体的作品 , 译者要自动“切换”至不同的“翻译模式” 。即译员在着手翻译作品之前,首先要定位源语文本的文体,从而确定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即达到源语文本的文体和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对等 。此外,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其承载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 。优秀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会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 。既然存在差异,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就不可能完全传达或体现在目的语文本中,译者能做的是尽量减少译文中的文化缺失 。
在翻译前 , 首先通读源语文本,将文章定位为文学类作品 。相应地,种瓜得瓜,译文也一定是文学类作品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 , 要以“文绉绉”的口吻去措辞、译句、谋篇,而非口语化的表达 , 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打上文学的“烙印” 。
2 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 。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仅单分析语言本身 , 还要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 。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上下文语境指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在上下文的特定语境下确定其特殊的内涵 。其语义单位和语义成分要在上下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语义的翻译转换 。
例:Often,as his letters show ,  his powers of expression overflowed the bounds of 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
从字面意思来分析原文,得出的译文是“通常,正如他信中显示的,他的表达力超过了他所掌握的媒介的界限” 。但是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实际上指的是钢琴,而非其他表达媒介或工具 。从下文得知他抒怀的方式不止弹琴这种方式,他的写作能力也非常好 。因此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深挖出了原文的深层涵义 。经过对译文的转化和润色后,得出的译文是“只要读一下他的信件就不难发现 , 贝多芬不仅只会借曲抒怀 。”由此可见,上下文语境对翻译的帮助和制约作用 。
情景语境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下 , 根据语境中交际的人际关系和内容来确定语言现象中的语言的确切涵义,从而判断译文的选词 。
例:Once ,  when walking through the streets of Weimar,Beethoven and Goethe became aware that the Imperial family,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was approaching them.
这段话描写的是贝多芬和歌德走在威玛街上偶遇到“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的皇室人员,这里的“glittering”和“cavalcade”基本呈现出了街上列队整齐、臣伴左右的景象 。根据当时的情景 , 我们不难想象得到当时庄严肃穆的盛况 。因此,根据当时情景“accompanied”应翻译为簇拥,而非伴随、陪伴,因为簇拥一词更能再现当时的情景 。因此译文应为“一次贝多芬和哥德走在威玛的街上,见到一队皇家人马在众大臣的簇拥下走来” 。
文化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文化及社会心理等 。翻译的内容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不同语言符号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翻译中,尤其是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地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谈到翻译中的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就涉及到翻译时是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 采取归化策略,还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采用异化策略 。就本文而言 , 笔者更倾向于前者 。
例:Men who possess great character as well as genius have always been sure of their worth to the world.
这句直译为:拥有伟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总坚信他们对世界的价值 。这种译法显然是可取的,毫无诟病 。但是在文学翻译中要获得精彩的译文的话,不只是传达原文的直观意思 。能把原文的含义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或目标语习惯的俗语或诗句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就能变成更加地道的本国语言 。译文如果意译为:“拥有伟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总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则更能深入目标语的文化习惯 。
3 句法对等
英汉翻译中如果句句皆能达到对等的话,那全文的也就相对做到了文体对等和篇章对等 。
例:there would have remained the life-story of a man whose character was supreme in resistance of evil, 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
译文:他的一生仍然光辉灿烂,他不向邪恶妥协、不向厄运低头的人格魅力也已可圈可点 。
原文为“in the resistance of evil,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译文为“不向邪恶妥协、不向厄运低头”,笔者认为这已经做到了句法对等 , 原文和译文句式形成了对仗 。
但是汉英语言在句法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汉语没有关系代词,这就意味着在英汉翻译时,需要考虑定语从句的次序和组合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句法重组也是翻译的一大难题 。
例:Perhaps it was this last trivial circumstance that set off the fiery spark of indignation in Beethoven ,  who under ordinary conditions would have acted just as one of the crowd.
原句中将“circumstance”的定语后置,同时贝多芬的定语也后置了,直接逐字逐句的翻译的话,显然不符合汉语句法结构 。汉语中定语在核心词前面 。在翻译中遇到后置定语的句子 , 就需要重新调整句子,这时就不能做到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完全对等了 。根据汉语句法结构语言顺序重组之后,译文为:通常情况下,贝多芬本也会随规从俗 , 但可能正是这微不足道的插曲最终让贝多芬忍无可忍 。
4 词汇对等
两种语言间,没有哪两个词的意义是完全对等 。例如汉语中的“饺子”
和英语的“dumpling”的所指等值吗?根据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可知,他们的餐桌上是没有在做法和用料上和饺子一样的食物 , 所以实际上“饺子”和“dumpling”是不对等的两种食物,在意义上也是不等值的 。所以在翻译中遇到不同语言间存在的文字空缺的,译者通常会采用加注、解释的方法 。
5 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 没有绝对的功能对等,只有相对的对等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 。在翻译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不能为了对等而“生拉硬拽”的翻译 , 失去原文应有的风姿 。尤其在文学翻译中,勉强的对等会造成译文读者对原文美感的缺失 。所以,对于功能对等理论,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能对等则对等,不能对等则灵活翻译 。

德国文学简史那书的翻译复旦大学:-----------------------------------------------------------------
业代码050201专业名称英语语言文学招生人数15
研究方向01 现代英语02 英国文学03 美国文学04 翻译学05 语言学06 文艺理论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52俄语(二外)或253日语(二外)或254法语(二外)或255德语(二外)③708基础英语④813英美文学史或814英语语言学理论
复试科目学科综合知识(包括文学、语言学专业知识)考试方式口试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高级英语考试方式笔试
英汉对译考试方式笔试

复试成绩占入学考试总成绩权重50%
备注1.外语口语(含听力)为复试必考科目,思想政治品德、思维表达能力等也均为复试必须考核项目 。
外文学院研究生考硕参考书目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1)《英国文学选读》(1-3)杨岂深等

(2)《美国文学选读》(1-2)杨岂深等

(3)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R. Fromkin

(4) The Study of Language G.Yule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同050201专业

050202俄语语言文学

(1)《现代俄语理论教程》(上、下册)王超尘等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新编俄语教程》(4-6册)杨雷英等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俄与实践语法修辞》顾霞君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050203法语语言文学

(1)《法国当代中国学》戴仁主编 耿升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何兆武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3)《现代法语实用语法》G..莫热

050204德语语言文学

(1) Karl-Heinz Wust: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德国文学简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 《当代德语文学史纲》余匡复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4
(3) 《二十世纪奥地利、瑞士德语文学史》韩瑞祥 马文韬 青岛出版社 1999
(4) 《文学与认识》Literatur und Erkenntnis 王炳钧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5) 《德国文学史》余匡复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1
(6) 《德汉翻译教程》杨寿国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 《德汉翻译基础教程》张建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 Grosse:《Einfuhrung in die germanistische Linguistik》

050205日语语言文学

(1)《日汉翻译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
(2)《大学专业日语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日本文学史序说》(日文版)加藤周一 筑摩书房
(4)《日本文学史》日文版 出版社不限定

050210亚非语言文学

(1)《大学专业韩国语教材》出版社不限定
(2)《朝鲜语基础语法》宣德武 商务印书馆
(3)《标准韩国语语法》高永根 韩国塔出版社
(4)《朝汉翻译教程》张敏 北京大学出版社
(5)《韩中翻译教程》柳英禄 延边大学出版社
(6)《语言学概论》廉光虎 延边大学出版社
(7)《语言学纲要》叶蜚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同济大学------------------------------------------------------------
090 外国语学院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2 俄语或203 日语或241 法语或242
德语③626 综合英语④827 英语语言学知识或828 英美文学研

_ 01 英美文学
_ 02 翻译学
_ 03 跨文化交际
211 翻译硕士英语不设具体参考书目 , 建议考生多阅读国内外英文报刊杂志 , 扩大词汇量,扩宽视
野,培养中西文化比较意识 。
215 翻译硕士德语不设具体参考书目,建议考生多阅读国内外德语报刊杂志,扩大词汇量,扩宽视
野,培养中西文化比较意识 。
241 法语《法语》(1--3),马晓宏、林孝煜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42 德语《新编大学德语》(一至四册),朱建华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57 英语翻译基础《文体与翻译》,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翻译基础》,刘宓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61 德语翻译基础不设具体参考数目 。建议考生多进行翻译实践与翻译练习 , 同时阅读德语报刊杂
志 。
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不设具体参考书目,希望考生关注时事,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
626 综合英语《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等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汉英翻译基础》,陈宏薇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27 现代德语《德语报刊选读》,桂乾元,北京大学出版社
《德国文化史》,杜美,北京大学出版社
628 综合日语《高级日语》2-4,吴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汉日翻译技巧与实践》,吴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日语古文入门》,吴侃,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827 英语语言学知识《语言学教程》(修订版),胡壮麟, 北京大学出版社
The Study of Language George Yul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28 英美文学研究《英国文学史及选读》(1-2),吴伟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1-2),吴伟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29 德汉互译《德汉翻译基础教程》,孙建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001
830 日语语言文学《日语概说》,皮细庚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日本文化概论》(第二版),韩立红,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6
《日本近代文学史》(修订版),谭晶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日本文学思潮史》,叶渭渠,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日本文化史教程》,顾伟坤,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为什么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悲剧很多 。韩寒在厦门演讲时就说过 。
中国是一个不能说,不能写的国家 。
如果有什么不能写,有什么不能说,
那么这还能成为一个文学大国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B

赵括纸上论兵 文言文翻译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 , 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 , 然而(赵奢)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
赵括随即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 , 出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分为二,(于是)军心离散 。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 , 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