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从圣诞节看大众文化的生产机制( 二 )


早期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华盛顿·欧文发表于1819年、随后在英美两国闻名一时的《见闻札记》中收录了他描述理想的圣诞节的文章 , 用怀旧的方式推崇应走入“家庭的安宁怀抱”的圣诞节庆祝方式 , 以抵制已经变得“粗鄙、浅陋”的当下过节形式 。
与欧文同在纽约、同持保守立场的另一位享有中上层贵族生活的人物约翰·品塔德比欧文更感受到了来自圣诞狂欢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 , “在那些工人中间蔓延的醉酒现象已经到了令人恐怖的状态了” 。 他的这句话当然不只是指的某个具体事件 , 指类似圣诞节中容易发生的这种事情 。 由此他形成一个想法 , 通过改造圣诞节的庆祝形式 , 甚或另创一个节日来改变民风 。 欧文在文章里表达的一些思想与其想法一拍即合 。 于是 , 他身体力行 , 极力推出圣尼古拉节 , 后者是中世纪是被基督教敬奉的一个圣人 。 品塔德把圣尼古拉塑造成一个喜爱孩子的老者形象 , 在圣尼古拉节的晚上 , 圣人与孩子们在一起 , 给他们带去礼物 。
此后 , 欧文在一本描述纽约历史的书中也把圣尼古拉塑造成了纽约的前身——荷兰人统治下的新阿姆斯特丹护卫者 , 一位慈祥的送礼物给孩子的老人 。 品塔德把圣尼古拉节定在12月初 , 这个节日并没有被多少人理会 , 但是圣尼古拉的形象开始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 1823年出现了一首题为“圣尼古拉来了”的匿名诗 , 描述在大雪纷飞的晚上圣尼古拉来到屋里 , 在孩子们挂在窗前的袜子里装进礼物 。 这首诗不胫而走 , 传播甚广 , 成为了此后广为人知的圣诞老人形象的重要来源之一 。 十年后 , 一位大学教授克莱门·莫尔承认这首诗是他创作的 。 与品塔德一样 , 莫尔也是一个政治保守主义者 , 对民众喜爱的狂欢行为不甚喜欢 , 甚至产生恐惧感 。 圣尼古拉形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渲染家庭气氛 , 家庭团聚 。 孩子们期待礼物 , 但要得到礼物 , 首先要做一个好孩子 。 所以 , 含有强烈道德因素的家庭教育观念与礼物结合在一起 , 而圣诞老人的到来则通过民间通行的神秘但友善的行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种观念 。
1842年 , 英国作家狄更斯出版了中篇小说《圣诞颂歌》 , 故事里出现的一个穷苦家庭在圣诞节时得到了良心发现并进行了自我改造的一位资本家送来的火鸡 。 一个平常的节日在亲情、善情和友情的多重氛围中也经历了一番改造 , 家庭的观念更是集中得到了体现 。 狄更斯的小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 受到了空前欢迎 。 小说发表前 , 他曾访问过美国 , 自然也把美国读者视为小说读者的对象之一 。
之后 , 圣诞节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开始变为以家庭团聚、突出亲情观念和教育孩子成为好人为主要内容的节日 。 自然 , 原本有的宗教渊源也与这种内容完美地融和到了一起 。 而这恰恰也是其时正处在上升阶段的中产阶级家庭道德所需要的 。
狄更斯小说描述的贫困家庭的主人鲍勃·克拉奇特尽管贫穷 , 但行为文明 , 礼貌且心情乐观 , 工作认真 。 他并不属于中产阶级 , 但他身上体现的品格正是以企业主或拥有财产的家庭为主的中产阶层所需要的 。 强调家庭观念的圣诞节在这个方面与中产阶级的需要走到了一起 。
同样 , 圣诞节庆祝仪式中的重要内容——互赠礼物 , 也被冠上了传递家庭亲情和人间友情的名义 。 也正是在这个方面 , 中产阶级赖以生存的商业社会发现了可以获利的机会 。 商家们借以家庭观念 , 在圣诞节前促销商品 , 也成为了圣诞节的一项正当行为 。 商业利润与家庭和睦 , 宗教渊源与世俗欢乐 , 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互相融和 。 1870年 , 美国国会宣布圣诞节为国家节日 , 似是要从宗教角度凸显美国的价值观 , 同时也从国家的层面重视家庭观念 。 圣诞节的意义由此更是得到了强化 , 但与此同时 , 节日的商业氛围也愈演愈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