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追剧普法」《女心理师》中,不可忽略的8个问题

近期 , 随着电视剧《女心理师》的热播 , 剧中折射出的多种现实问题 , 如校园暴力、职场欺凌、产后抑郁等引起网友广泛讨论 。 正义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祝卓宏 , 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未检检察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吴翎翎 , 对剧中涉及到的部分法律及心理问题进行解读 。
《女心理师》的剧情由高中生尤娜自杀这一事件展开 , 女孩站在学校的天台上 , 有自杀倾向 , 起因看似是校园暴力 , 实则是父母关系破裂 , 企图用各种办法让父母关注自己 , 以挽回父母的婚姻 。
父母|「追剧普法」《女心理师》中,不可忽略的8个问题
文章图片

问:未成年人出现自杀行为 , 或因自杀身亡 , 是否应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吴翎翎:未成年人出现自杀行为 , 确实令人十分惋惜 , 但是否要追究监护人的责任 , 要视其是否履行监护职责而定 。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条规定 ,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对未成年人承担监护职责 。 未保法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 , 列举了履行监护行为的正面和负面清单:正面清单包括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 , 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等 。 负面清单包括不能实施虐待、遗弃、非法送养或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等 。
如果未成年人的自杀是因为监护人的性侵害、出卖、遗弃、虐待、暴力伤害、辱骂等行为造成的 , 则应承担包括强奸罪、强制猥亵罪、猥亵儿童罪、拐卖儿童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侮辱罪等在内的刑事责任 。 如果监护人明知道未成年人自杀 , 有能力阻止或施救 , 而不予阻拦或施救 , 造成未成年人死亡的 , 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犯罪 。 此外 , 监护人如果知道未成年人受到侵害 , 具有强制报告的义务 , 如果因不报告造成未成年人自杀的 , 视程度承担相应责任 。
问:在家庭教育中 , 父母应如何了解子女的真实需求?如何更好维护家庭亲密关系?
祝卓宏:我接触过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 大多在亲子关系方面存在些问题 。 背后常见的家庭模式是父亲角色缺位或者存在一个“家庭暴君” , 或者父母婚姻关系破裂 , 家庭陷于冷战 。 剧中尤娜父母的婚姻危机导致尤娜出现自伤、偷窃、自杀异常行为 , 其实都与父母婚姻出现危机而忽视孩子情感有关 。 维护家庭亲密关系非常重要 , 这就需要学会倾听 , 学会非暴力沟通 , 学会在情绪冲动、愤怒时叫停 , 学会与对方情感连接 , 也要练习觉察自己内心想法、感受 , 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 。
【父母|「追剧普法」《女心理师》中,不可忽略的8个问题】此外 , 如果自己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 , 长大后做了父母 , 要反思自己在原生家庭中与自己父母的交流模式 , 比较自己对孩子的养育模式与自己原生家庭中父母养育方式 。 原生家庭亲子关系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 , 但并不是无法改变 , 只要不断反省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交流模式 , 就可以不断改变 。
有效觉察的方法之一就是经常“看电影” , 即跳出自己视角 , 从一个观众的视角 , 复盘自己与家人平时冲突的“电影” 。 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模式常常在重复自己父母与我们沟通的模式 , 如果你与父母关系有问题 , 就要小心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模式是否也有问题 , 是否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 , 是否过分控制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