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规律填数:3,5,14,55,274,(?),11500按规律填数:3,5,14,55,274,(1643),11500.
3*2-1=5
5*3-1=14
14*4-1=55
55*5-1=274
274*6-1=1643。
3,5,14 , 55,274,(),11500找规律按规律填数:3,5,14,55,274,(1643),11500.3*2-1=5 5*3-1=14 14*4-1=55 55*5-1=274 274*6-1=1643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3、5、14、55、274、( )、11500,找规律解:
3、5、14、55、274、(1643 )、11500 , 找规律 。
3*2-1=5
5*3-1=14
14*4-1=55
55*5-1=274
274*6-1=1643
164*7-1=11500 。
找规律填数:(1)12、13、25、38、513、______、______、2155.(2)3、5、14、55、274、______、11500(1)要求的第一个数的分子是:3+5=8;分母是:8+13=21;这个数是821;要求第二个数的分子是:5+8=13;分母是:13+21=34;这个数是1334;(2)274×6-1=1643;要填的数是1643.验证:1643×7-1=11500.故答案为:821,1334;1643.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本学期的四年级数学更换了新教材,与以往的内容相比虽然变化不是很大,但是编排体系都有不小的整理,本学期我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且依据河北省教学评估细则的要求对本学期地教学工作进行了周密的计划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 , 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 , 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 , 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细节的教育,加强了双基的训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 。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是提高和帮助 。
二.加强乘、除数的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二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 。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 , 特别是除法,甚至个别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会 。因此,在教学之外 , 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 。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学生的渐变计算能力更是差,特别是乘法分配律 。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对于这个班的情况 , 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 。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 , 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 。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
总体来说,四年级的数学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收获 。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1、对新理念的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我们在大会小会上不止一次听过、在笔记上不止一次写过的“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类的话,有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这样的问题:
a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能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服务?
b小学阶段 , 必须获得哪些将来必需的数学知识?将通过何种方式帮助学生获得这些知识?
c在教学中都有哪些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得到不断的发展?
2、教学前反思:
教学前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我们可以这样反思:
a 这一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b 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仅仅是教知识吗?其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是什么?
c 这一课到底能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服务?
d 这节课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吗?
3、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减少遗憾,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课堂教学效果怎样?我们可以这样反思:
(1)对于课堂活动的展开
a 课堂采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是否忽视数学学习活动的内核─思维?
b 学生是否能积极投入、善于合作;勇于发现、敢于表达;是否能自学,善于交流?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世界如何?
c 在自学交流、合作探究、实践发现、猜想论证、争论研究、创新答辩等学生学习方式中,哪些方面的效果是好的?是在怎样的背景与情境中展开的?
(2)对于课堂中教师角色的把握方面
你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授者?一味讲授、严厉监督?
(3)对课堂环境的营造
你是否能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是否能关注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在心理学习环境?还是比较注
重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还是让学生处于专制、服从、沉默、压抑的状态?
(4)对教育技术的运用
是否能科学运用各种媒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 设计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并艺术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4、教学后反思:
教然后而知不足 , 教学后的反思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 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进一步地激发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每节课后,我们可以这样反思:
a 为什么我的课堂气氛不好?为什么学生对我的课兴趣不大?为什么我任教的班级成绩不理想?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教案?什么样的作业才算是好作业?什么样的试卷才是好试卷?
b 有的学生读书很懒惰,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愿知道 。作业抄袭 。老师除了教育之后,还要寻找本质原因的 。从小到大学生一直这样吗?家庭原因还是社会原因
吗?或者是个人遇到什么问题的原因吗?
c 有的学生读书认真 , 成绩却上不去 。难道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学生在学习上是否有焦虑?是情感问题还是智力问题?我的教学方法合理、科学吗?我教书认真、尽职吗?
d 我了解任何一个学生吗?包括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内心世界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论文不知道这位朋友是要找具体哪一课的反思还是总结,我介绍给你一个网站你可以上里面自己查询一下 , 有一千多篇呢,自己找找 。http://www.zgshuxue.com/Article/fs/sxfs/Index.htm
如果你要找总结性的反思我现在就给你一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本人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多年 , 一直以来我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对孩子富有爱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几十年的工作使我也在教学中累积了一些经验,并做了如下反思: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 。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 。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 。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 。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比比 , 谁抓的多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谁的多,多多少吗?这时候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使学生明理动情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 提问: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围一围、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到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不同 。
生活离不开数学 , 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 , 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 , 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
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就变得生动有趣 。我们教师运用起这样好玩的教材教学,自己都能感到特别兴趣 。
教学《元、角、分》,我就结合实际让他们去发表他们的意见 , 在解决自身的数学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 。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
在分类教学中 , 我让孩子们应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试着分一分 , 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结果许多孩子们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们除了按年龄,按性别,有的还按衣着分、按发型分,按面部表情分 。说明了这样的教材设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亲切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乐于接收 。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生活 。学知识是为了长本领 。在《位置》中 , 教学完前后、上下、左右时,我出现了”去火车站”一题,请学生们试着用方位名词告诉叔叔去火车站的路,当一当小小导行员 。许多孩子跃跃欲试,不仅说得很详细,还给了建议走哪条路比较近?可见孩子们是非常乐意展现自我的 。
数学课其实是思维训练的场所 。老一辈人常常认为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比较聪明,这并不无道理 。因为数学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任 , 一套好的数学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设计得多么美丽,也不在于设计得多么新颖,关键是是否能给学生们广阔的思维训练空间 。在加减法(一)5的加减法一课中,小鸡吃米的数学故事是这样设计的:5只小鸡吃米,有两个盘子都装有米,同学们猜猜看 , 小鸡吃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几和几”相比,无疑前者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教材的新思想靠拢,在上《前后》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装扮成不同的小动物,依次是小熊、乌龟、公鸡、兔子、大象、小狗 。请他们说说大象现在排在第几?如果我想让大象排在第二,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呢?当然学生们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实现了数学课的价值,进行了思维的锻炼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新教材中 , 加强心算、允许估算 , 计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有的学生发现了5+8其实用8+5来想更好 , 把5拿来分成2和3;有的学生认为刚学了9+5=用它来推算出结果更简单;更有学生掰起手指头一手比8,一手比5,重叠的是3,那就是13 。在我们看来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学生的应用中它们却很自如,原因源于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体验,多样化的知识由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我们可以从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三个层面去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
一、课前反思
1、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课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往往都在沿袭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 。当然,这些方法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 , 但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它却有着某些不足 , 需要我们改进 。所以我们在课前进行反思,首先应该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 是否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作到扬长避短 。
2、是否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课前反思使自己成为教材的创造者,才能全面盘活教育资源 , 全方位优化教学资讯,在开放的、多样化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学生发展 。
如:上学期我送教下乡开的一节课《百分数的认识》,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总会一遍又一遍的去阅读、分析教材,希望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已有知识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或是枯燥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我们知道晋江这个地方,学生对足球是陌生的,许多同学对于“足球怎么比?”、什么是“点球”是毫无概念的,这样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 也就无法真正地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由此,我想就应改编教材,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来引入 。于是想到了“篮球” 。因此,在课始我设计了五一期间镇教委办将要举行的教师定点投篮比赛这一情景 , 以此为契机,我让学生推选一位老师参加定点投篮比赛 , 刚开始只出示了老师投中的次数,没有投篮的总次数,让学生意识到要比较三位老师的投篮情况 , 就必须比较投篮的命中率 。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百分数的好处,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 。学生兴趣盎然,他们情不自禁地就进入到情境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既显得亲切自然 , 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同时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很自然的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
课前反思能让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的理念,只要给学生创造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 给学生创造机会,学生手指尖上出智慧的精彩是可以预期的 。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 。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时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 , 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 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教学行为是否得当等等问题,并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课上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与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在认识完百分数的读写法及意义后,我让学生说说百分数有什么特点?结果学生给出的答案都是百分数都带有一个百分号,或是百分数表示两个量进行比较 。我当时马上想到学生可能是受百分数的读写法及意义的影响,还有可能就是我提的问题并不明确,误导了学生 。于是,我马上启发学生:大家注意观察黑板上的百分数的分子有什么特点?学生马上思路一转,就想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可以小于100、等于100也可以大于100 。从而真正体会到百分数的特点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好处反思就是教师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后的总结,总结这一节课的经验与不足 , 使自己的经验更丰富,减少失误,获取更大成功 。
人的思维具有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特性 , 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教学反思 , 对提高学生维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
一、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促进学生思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以,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极其重要的 。在教学中 , 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 使他们能带着高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 。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方法有以下几种:“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 。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 , 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到底如何认识呢?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通过新旧知识的冲突和新知识的障碍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
二、多角度思考问题 , 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
多角度思考问题,是思维的求异性的基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年龄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思维求异性的发展 。所以要在训练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
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 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 。当加数相同时 , 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 。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 。可以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 。防止学生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不仅理解与掌握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锻炼了求异性思维 。
三、广泛发展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单一性,对思维目标的追求是思维的主要方向 。这是小学生的知识体系及日常思维习惯所决定的 。发散性思维的显著标志是思维联想 。联想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这就要求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广泛地联系所掌握的知识 , 多方位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 , 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这就是联想思维训练 。
例如在教学《游国家森林公园》时,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方案 。如“一车队可运游客216人,二车队可运游客有192人 , 三车队可运游客有240人,今天有420人去苏州,有187人去黄山 , 现在2车队有4辆车,3车队有5辆车,1车队有6辆载客36人的客车 , 请你来设计乘车方案 。”这道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可以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来分析、解答,既可以安排所有车队的车都出发,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不一定所有的车都出发,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单一的知识传授的环节,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平 。
比尾巴》教学反思2篇《比尾巴》教学反思
篇一
《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它以三问三答的形式 , 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 。教学中可以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所以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整堂课还应该加入写字的环节,学写一到两个字,而不是把写字放到一课时去完成,这样可以分散写字的难度,孩子们能更加轻松地把字记牢、写好 。
我是教学《比尾巴》的第一课时 , 目标是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节 , 并理解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对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在孩子们眼中 , 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 。由此我准备了很多图片 。让学生说的同时随机出示6张词卡:公鸡、鸭子、兔子、猴子、孔雀、松鼠 。在与动物打招呼中 , 把字宝宝送到小动物的手里的活动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与生字见了第一次面 。孩子们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畅畅而谈这三个小动物的模样,结合孩子的回答,穿插教学生字长、短、把 。轻易地理解了字意,也分散了识字任务 。随后 , 我设计了两道关口:识字挑战与朗读课文挑战 。孩子要读的欲望强烈 。为了朗读好,理所当然得接受第一个挑战:识字
比尾巴教案及教学反思分享到
《比尾巴》教学设计
向桂红
教材简析】
《比尾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人教版)中的一篇短文 。本篇短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全文读来琅琅上口 , 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 。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 , 更是兴趣盎然,于是他们乐于观察,大胆想象,愿意表达,具有强烈的表演欲望 。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 。认识1个笔画“”和3个偏旁“矢、八、鸟”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学习朗读问句 。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
〖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
2、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
3、培养学生动手搜集资料、归类整理的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小动物,关爱生命 。
2、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参与,具有合作意识 。
【教学重点】
练习朗读和认字 。
【教学难点】
读好问句 。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搜集有关动物的文字、图片资料,留心有关动物尾巴的特点 。设计意图:富有激设计意图: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后 , 再读带音节的生字词 , 最后脱离拼音认读生字,这样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字规律 。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的兴趣决定了它
比尾巴教学反思比尾巴教学反思
一、执教收获:
(一)创设情境 , 在游戏中学习生字理解课文
在孩子们眼里 , 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 。他们天生就非常喜欢小动物 , 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感到新奇和新鲜,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踏入校门,自控能力较差,表达能力还很稚嫩 , 语言也不丰富 。因此,课堂上不能死板的进行教学,要设计灵活多样、新颖的活动,激发起学习欲望 。
在导入阶段 , 让孩子猜谜语,自读拼音并找到对应的动物,不仅引出了本课的6位主角,更是瞬间抓住了他们爱游戏喜玩耍的心 。在课文的理解朗读上 , 通过抓住动物尾巴特点为学习切入点,配以游戏“为动物找尾巴”增设课堂情趣 。
(二)对比研读 , 在挑战和超越中读好问答语气
在指导读好答句在这个环节上,采用我引读问句,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带有重音符号的句子,因为学生看到重音落在“谁”和“长”上面,自然比较容易联想到回答的时候“猴子”和“长”也要读重音 。
其次 , 在疑问句的指导上,请学生模仿老师读出疑问的语气 。通过重点指导第一小节 , 在第二小节的朗读上自然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朗读的方式尽量保证多样,指名读、小组读、男女声读、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 。
2、教学反思
当然 , 这个案例中也存在许多欠缺
《比尾巴》教学反思《比尾巴教学》反思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首儿歌,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同时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内容是充满儿童情趣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识字、写字,认识新笔画“撇折”,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
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的兴趣决定了它的学习态度 。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它们最亲近的朋友 。就《比尾巴》这篇课文本身而言,浅近的诗歌就比较能让学生感兴趣,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 。教学时,开始我就利用小学生对动物的亲近以及对童话世界里小动物们的比尾巴大赛充满了好奇 。创设了森林里的小动物参加比尾巴的比赛 , 让学生当小裁判帮助小动物们比尾巴,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 。
在课文朗读方面,我主要让学生做到读中感悟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鼓励学生比比谁读得好,读得流利 。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读好文中的问句又是教学难点 。对于本课在问句的指导朗读方面,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是出示文中的六个问句,让学生自由读 , 这样他们让他们有个大体的感知 。然后是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范读,让学生自己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读的要点,再让他们自己按照找出的要点自己读,最后是个别读,在开火车比赛读 。在授完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予以重视 。在教学生字时,还应注意每个
《比尾巴》公开课教学反思《比尾巴》公开课教学反思
在孩子们的眼中 , 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 。《比尾巴》一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课文那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
我在教学《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 。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都接触过有关动物尾巴的故事或儿歌,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常识 。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所以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 。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 。(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 , 畅所欲言 。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复现、说话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 。无论是识字、记字,还是课文学习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学习,或两人讨论,或独立思考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整堂课我还加入写字的环节,学写三个字 , 要求按照笔顺规则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 。本课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
简单的周期问题 , 要详细的过程86-4-4=78(节)78÷(2×3+2×2)78÷10=7……8(节)
2×7+2=16(周)8-6=2(节)
上完17周后还剩2节课,就在18周的周二上完.
楼上的"zbapple",是上到18周上完,不是14周,不信自己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周期公开课评课稿网上可以搜一搜,应该有很多 。
请教版二年级数学简单的周期现象教案1.学习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的情境 , 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规律,并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
3)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优化,理解和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
2.学习重难点:
1)学生学会对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进行语言描述 。
2)学生学会对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 。
3)学生能够理解余数的意义 。
学习过程:
3.课前准备:
1)课前热身 。
2)小竞赛:比比谁的记忆力好 。
师出示两组电话号码 , A:13912341234B:13914541328
女生记A组,男生记B组,时间三秒钟,看谁先记住 。
交流反?。耗猩衔暮怕牒眉牵?有规律 。追问:有什么规律呢?(1234 1234)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板书课题:简单的周期]
4.学习过程:
1)发现规律,语言描述 。
老师画气球,学生发现规律 。
师:“还想做游戏吗?
“我们再一起玩个“猜猜看”的游戏 。
老师画一个红气球和一个蓝气球后问:老师手里有红、蓝两种颜色的粉笔,你猜下一个老师会画什么颜色的气球?(学生随便猜 。)
师再画一个红气球 。问: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
学生用语言描述规律
师: “如果按你们心里所想的规律,能画完吗?”(学生自由回答) “有的同学说无数个,有的同学说N个 , 一个意思 。你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吗?”
(指不同学生回答)
师梳理并强调红蓝气球中所表现的规律:每两个气球一组,红的在前,蓝的在后,一直这样反复 。
老师画,学生接着画 。
圆形 三角形 正方形 圆形 三角形 正方形 圆形 三角形 正方形……
你能继续画下去吗?你发现了什么?
2)自主探索 ,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
1)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
(出示教材场景图)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 , 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你还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旗和彩灯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
全班交流:谁愿意到前面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自主探究,体会多样解决的解题策略 。
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 , 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
简单的周期是什么 ww如果你月经不是很正常,可用测量基础体温来确定排卵期 。具体方法是:每天清晨醒来时,不要起床,也不要移动身体,先用体温表测量自己的体温 , 一般在排卵期前后体温会出现一个小波动,下降再上升 , 波动范围在0.3℃以上,此时就是排卵期了 。
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过程第1单元升 和 毫 升 第1页5. 150克 第2页7. 10毫升8. 80毫升 第3页5. (1) √(2) √(3) ×6. 400毫升7. 6升 第4页8. 5元9. 10个10. 30升 自主检测(一) 一、 1. 毫升升 2. (1)毫升( 。
我想找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有教学反思的教案?去书店买(新课标人教版)“特级教案”,湖南教育出版社的 。我每年都买 , 里面的内容很全 。有你想要的 。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的教学反思要怎么写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
1、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2、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3、横向反思和比较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4、个体反思和总结法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5、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配套家庭练习册五年级上册答案 分数的基本性质 找最大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姓名:1、像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 , 叫做它们的() 。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 。2、5的因数有(),7的因数有(),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 。3、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4、8和16的公因数有(),最大公因数是() 。5、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 。6、写出下面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812 ()1521 ()915()618()7、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4和7()30和18()13和5()5和11()8和9()5和8()4和16()9和6()8和10()20和25()28和7()7和49()8、两个数互质,它们没有公因数 。()9、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0、两个数所有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11、两个合数一定不互质 。()12、在圆圈里填上合适的数 。15的因数18的因数15和18的公因数13、按要求写出两个数,使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1)两个数都是质数:()和() 。(2)两个数都是合数:()和() 。(3)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和() 。14、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A、2B、3C、6D、1015、54和36的最大公因数是()A、3B、2C、9D、1816、a是b的倍数,a、b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A、1B、aC、bD、a和b的积17、a和b都是质数,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A、1B、aC、bD、a和b的积18、用96枝康乃馨和72枝菊花分别扎花,要使每束花的枝数相同,每束最多有多少枝?这时康乃馨、菊花分别有几束?19、一面墙长55dm , 宽20dm,用正方形瓷砖正好把这面墙贴满,这种瓷砖的边长最长是多少分米?20、用24朵红花,36朵黄花和54朵紫花做成花束,要使每束花里有同样多的红花、黄花和紫花 。这些花最多能做多少束?21、有一张长方形纸板,长80cm,宽60cm , 如果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小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22、商店运进两种品牌的饮料(规格一样),一种品牌有36瓶,另一种品牌的有24瓶 。如果分别用同样的箱子包装而没有剩余 。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包装?你认为哪一种包装比较合适?
五年级数学找出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简便方法比如30=2×3×5,70=2×5×7 。两个数的都有因素是2和5,两个数一共含有的因素是2、3、5和7 。所以最大公因数就等于2×5=10,最小公倍数就等于 2×5×3×7=210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一百字数学小论文怎么数学可以分成两大类 , 一类叫纯粹数学,一类叫应用数学 。纯粹数学也叫基础数学,专门研究数学本身的内部规律 。中小学课本里介绍的代数、几何、微积分、概率论知识 , 都属于纯粹数学 。纯粹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暂时撇开具体内容,以纯粹形式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例如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至于它是梯形稻田的面积 , 还是梯形机械零件的面积,都无关紧要,大家关心的只是蕴含在这种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关系 。应用数学则着眼于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纯粹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大家常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专门研究信息的“信息论”,就是应用数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
小学二年级数学找规律题
文章插图
3与4之间相差1,4与7之间相差3,7与12之间相差5,12与19之间相差7 。先想相差的,1+2=3,3+2=5 , 5+2=7,每两个相差数都差,以此推理,7+2=9,也就是下一个相差数为9 。因为3+1=4,4+3=7 , 7+5=12 , 12+7=19,前一个数加上相差数得出后一个数,所以19+9=28,下一个括号要填28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 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找规律的类型简直数不清 。有的是所给数字间有规律,有的是隔一个数字间有规律 。还有的是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呈某种规律 。规律可能有同加同减同乘一个数或一个数列,或者平方 。扩展资料:适用范围小学的找规律很简单,只有加或减以及乘除,不会有平方这种太过麻烦的解法,虽然有时候,碰巧在加减乘除中又有了平方 。中学的稍微难一些 , 又在平方的基础上加了次方,还有找规律时可能用到等差数列 。不过如果好好学,还是很简单的 。大学就基本没有什么找规律之类的题了,可能有但几率很小 。
小学数学找规律第一个框框:(2×5+3×5+5)/2=15;第二个框框:(2×20+3×30+50)/2=90;第四个框框:(2×20+3×10+50)/2=60 。那么第三个框框:(2×40+3×8+9)/2=56.5 。
找规律 小学数学第一个空:
○●
小学数学题找规律,4,7,12,19,30 , 43 , 60,( 79) , (102 ) 。。。。
观察相邻两个数的差:
4-2=2
7-4=3
12-7=5
19-12=7
30-19=11
43-30=13
60-43=17
相邻两个数的差2 , 3,5,7 , 11,13 , 17是连续的质数,后面两个质数是19,23
那么后面两个数就是:
60+19=79
79+23=102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找规律填数字1.数列填数;
2.阵图填数 。
例1找规律填出后面三个数:
⑴3 , 4,6,9,13,18,______,______,______;
⑵56,61 , 47,44,______,______,______;
⑶3,9,27,______ , ______ , ______;
⑷7,14,21 , 28,______,______,______;
⑸0,1,1,2,3,5,8,______,______,______ 。
解⑴这一列数,从第二个数开始,逐渐增大,那它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呢?我们仔细观察,第二个数4比第一个数3大1;第三个数比第二个数大2;第四个数比第三个数大3;第五个数比第四个数大4;第六个数比第五个数大5 。如图3-1所示 。
即是按照加1、加2、加3、加4、……的规律加下去 。因此,应填24,31,39 。
⑵这一列数正好⑴相反,它们是逐渐减少 。其中,第二个数51比第一个数56少5;第三个数又比第二个数少4;第四个数比第三个数少3 。如图3-2所示 。
即是按照减5、减4、减3、……的规律减下去 。因此,应填42 , 41 , 40 。
⑶这一列数中,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3倍;第三个数又是第二个数的3倍,如图3-3所示 。
图3-3
即是按照前一个数扩大3倍,得后一个数的规律算下去 。因此,应填81,243,729 。
⑷我们观察发现,这一列数中的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2倍,第三个数又是第一个数的3倍 , 第四个数是第一个数的4倍 , 如图3-4所示 。
即是按照把第一个数扩大⑴
六年级下册比例讲评课教案反思正比例的意义
☆知识要点:
(1)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①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以下关系式表示:
②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扩大,同时缩?。?比值不变.例如:汽车每小时行驶的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是否成正比例?
以上各种商都是一定的,那么被除数和除数. 所表示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 注意:在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时应注意这两种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一定,它们就不能成正比例. 例如:一个人的年龄和它的体重 , 就不能成正比关系,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也不成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分别“x”和“y”表示,“k”表示不变的量,那么反比例关系式是: xy=k(一定) ②反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恢至克醵硪恢至吭蚶┐螅槐洌?例: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是否成反比例. 因为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一定) 所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反比例. 3.正比例和反比例 相同点: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 ,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两种量成正比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 , 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即商一定. 两种量成反比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反而扩大,它们变化的规律是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不变(一定).
☆基础练习:
1. 填空 ①两种( )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 ).如果这两种量中( )的两上数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
判断下面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①时间一定,每小时织布的米数和织布总米数.
②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③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④报纸的单价一定,总价与订阅的份数.
⑤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⑥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⑦路程一定,车轮的直径与车轮的转数.
⑧被成数一定,成数与差.
⑨三角形的高一定,底和面积.
⑩甲、乙两数互为倒数,甲数和乙数 ☆数学医院:
①铺地的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与需要的块数成正比例. ②班级学生的总人数一定,出勤率与缺勤率成正比例. ③小刚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体成正比例. ④长方形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 ⑤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成正比例
反比例
反比例关系是通过应用题的总数与份数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的 。在总数与份数关系中,包含总数、份数和每份数 。当总数一定时,每份数和份数是两种相关联的变量 。如果每份数变化,份数也随着变化 。同样如果份数变化,每份数也随着变化 。它们的变化,无论扩大还是缩小,相对应的两个量的乘积(也就是总数)一定 。具体说,当总数一定时 , 每份数(或份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份数(或每份数)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简称为“一扩一缩(或一缩一扩)” 。具备这种变化关系的每份数和份数成反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在典型应用题中属于归总问题 。反映在除法中,当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关系 。在分数中,当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母与分数值成反比例关系 。在比例中,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与比值成反比例关系 。如果再把总数与份数关系具体化为:在购物问题中,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在行程问题中,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在做工问题中,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如果两种量成反比例,那么一种量的任意两个数的比,等于另一种量的两个对应数的反比 。如,加工零件的总数一定 , 是600个 。如果每小时加工10个,60个小时完成任务 。如果每小时加工20个,30个小时完成任务 。每小时加工数量的比1∶2 , 与它相对应的完成时间比是2∶1 。2∶1是1∶2的反比 。
教学反比例的意义采用类比逆向推理法 。即 , 教学开始 , 首先由学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直接写出反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变化——→一种量变化
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
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再由学生根据自己写出的反比例的意义,举出实例,加以验证 。
之后,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
①分析反比例的意义 。
成反比例的量包括三个数量 , 一个定量和两个变量 。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扩大(或缩?。┑谋浠叵?。一种量发生变化 , 引起另一种量发生相反的变化 。这两种量是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成反比例关系 。
②反比例实质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
比较正、反比例:
相同点:①正比例和反比例都含有三个数量,在这三个数量中,均有一个定量、两个变量 。
②在正、反比例的两个变量中,均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之变化 。并且变化方式均属于扩大(乘以一个数)或缩?。ǔ砸桓鍪┤舾杀兜谋浠?。
不同点:正比例的定量是两个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 。反比例的定量是两个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 。
正、反比例之间的相互转化:当正比例中的x值(自变量的值),转化为它的倒数时,由正比例转化为反比例;当反比例中的x值(自变量的值)也转化为它的倒数时,由反比例转化为正比例 。即,
比较总数与份数关系中的正、反比例
正比例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且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为同时扩大,同时缩?。戎挡槐?。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变化方向相反 。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㿌/p>
什么是正比例、反比例正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 ,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指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那么他们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扩展资料: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关系:相同之处:1、事物关系中都有两个变量,一个定量 。2、在两个变量中,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 , 则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 。3、相对应的两个变数的积或商都是一定的 。相互转化:当反比例中的x值(自变量的值)也转化为它的倒数时,由反比例转化为正比例;当正比例中的x值(自变量的值)转化为它的倒数时,由正比例转化为反比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比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反比例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编写意图教学正比例图像 。函数的图像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的,由于学生没有直角坐标系方面的知识 , 教材直接呈现出例1中体积与高度的正比例关系图像(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因为小学阶段研究的数都是正数,所以表示的图像都限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象限) , 再通过图下面的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教学时,可以先出示坐标系说明如何描点连线画出正比例关系图像 。再通过图下面的两个问题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 。(1)用图像表示正比例关系 。可以先出示例1的数据表和坐标系,说明正比例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图像来表示 。然后介绍坐标系横轴上和竖轴上的数据表示的含义,并结合例1数据表中的一对数据说明,表中的每一组数据都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 。如,高度2 cm , 体积50 cm这对数据,就可以用(2,50)表示,照此方法师生共同描出其余的点 。并把描好的点连起来,形成一条直线,告诉学生这就是体积与高度的正比例关系图像 。(2)认识正比例关系图像 。结合问题(1),使学生了解从这个图像可以直观看到高度与体积的变化情况 , 高度增加,体积也随着增大 。通过问题(2),使学生知道:利用正比例关系图像,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如 , 知道高度是7 cm,可以从图像上找到高度是7的点,再找这个点对应的竖轴上的数175,即高度是7 cm时 , 对应的体积175 cm 。(3)“做一做”是正比例知识的综合练习 , 可以边讨论边完成 。3.例3 。有了学习正比例意义的基础,反比例意义的学习应更加体现学生主体性,除了让学生发现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仿照正比例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相同点:①正比例和反比例都含有三个数量 , 在这三个数量中,均有一个定量、两个变量 。②在正、反比例的两个变量中,均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之变化 。并且变化方式均属于扩大(乘以一个数)或缩?。ǔ砸桓鍪┤舾杀兜谋浠?。不同点:正比例的定量是两个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 。反比例的定量是两个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 。②正比例的图像时上升直线;反比例是曲线 。③公式不同:正比例是(x/y=k(一定)),反比例是(xy=k(一定)) 。④规律不同:正比例是一个数缩小几倍,另一个数也缩小几倍,一个数扩大几倍,另一个数也扩大几倍;反比例是一个数缩小几倍,另一个数就扩大几倍 , 一个数扩大另一个数就缩小几倍 。(不是数值的变大变小问题,如-2扩大3倍是-6,但是它的值是变小的并不是扩大的)(1)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 , 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①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 , (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以下关系式表示:②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不变.例如:汽车每小时行驶的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是否成正比例?以上各种商都是一定的,那么被除数和除数. 所表示的两种相关联的量 , 成正比例关系. 注意:在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时应注意这两种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 , 随着另一种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一定,它们就不能成正比例. 例如:一个人的年龄和它的体重,就不能成正比关系 , 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也不成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 , 另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分别“x”和“y”表示,“k”表示不变的量,那么反比例关系式是: xy=k(一定) ②反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一种量缩而另一种量则扩大,积不变. 例: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是否成反比例. 因为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一定) 所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反比例. 3.正比例和反比例 相同点: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两种量成正比例 , 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另一种量也随着缩?。抢┐?,缩小的规律是,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即商一定. 两种量成反比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 。一种量缩?。硪恢至糠炊┐?,它们变化的规律是这两种量中 , 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不变(一定).反比例反比例关系是通过应用题的总数与份数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的 。在总数与份数关系中,包含总数、份数和每份数 。当总数一定时,每份数和份数是两种相关联的变量 。如果每份数变化,份数也随着变化 。同样如果份数变化 , 每份数也随着变化 。它们的变化 , 无论扩大还是缩小,相对应的两个量的乘积(也就是总数)一定 。具体说,当总数一定时 , 每份数(或份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份数(或每份数)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简称为“一扩一缩(或一缩一扩)” 。具备这种变化关系的每份数和份数成反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在典型应用题中属于归总问题 。反映在除法中,当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关系 。在分数中 , 当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母与分数值成反比例关系 。在比例中,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与比值成反比例关系 。如果再把总数与份数关系具体化为:在购物问题中 , 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在行程问题中,路程一定 , 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在做工问题中 , 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如果两种量成反比例,那么一种量的任意两个数的比,等于另一种量的两个对应数的反比 。如,加工零件的总数一定,是600个 。如果每小时加工10个 , 60个小时完成任务 。如果每小时加工20个 , 30个小时完成任务 。每小时加工数量的比1∶2,与它相对应的完成时间比是2∶1 。2∶1是1∶2的反比 。之后,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①分析反比例的意义 。成反比例的量包括三个数量,一个定量和两个变量 。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扩大(或缩?。┑谋浠叵?。一种量发生变化 , 引起另一种量发生相反的变化 。这两种量是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成反比例关系 。②成反比例的量前提:两种相关的量(乘法关系)要求: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并且 , 这两个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结论:这两个量就叫做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字母表示法:设x与y是两个相关的量(具有相乘的关系),k是x与y的乘积(k一定),即:x乘y=k(一定)比较正、反比例相同点:①正比例和反比例都含有三个数量,在这三个数量中,均有一个定量或者两个变量 。②在正、反比例的两个变量中,均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之变化 。并且变化方式均属于扩大(乘以一个数)或缩?。ǔ砸桓鍪┤舾杀兜谋浠?。不同点:正比例的定量是两个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 。反比例的定量是两个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 。正、反比例之间的相互转化:当正比例中的x值(自变量的值),转化为它的倒数时,由正比例转化为反比例;当反比例中的x值(自变量的值)也转化为它的倒数时,由反比例转化为正比例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零乘5等于多少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零乘5等于多少教学反思”应该由执教这节课的数学教师来撰写,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实际教学效果 , 从“教”与“学”的“得”与“失”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不一定写多长,主要是教师通过每节课的教学反思 ,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学反思别人无法代写,即使代写了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1和零乘法的教学反思《关于0和1的乘法》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0和1的乘法,初步体会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本节课还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 ,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和有关0的乘法 。首先,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儿童游乐园游戏的情境图 , 让学生观察并算出各个游乐项目的人数,引导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注意让学生观察图形,如摩天轮、过山车、小火车 , 他们是几个几个坐在一起的,有几组等等,初步体会“几个几” 。其次 , 通过让学生摆小棒的动手操作活动,进一步来体会 , 如让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先摆一个,在摆第二个 , 第三个……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摆的图形,一个要几根小棒,2个呢,3个呢……这时可以让学生说出是“几个几”了 。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后面再引入乘法时,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在练习最后的将连加改写成乘法的训练题时,解决相对轻松了 。
中班5的形成教学反思中班数学《5以内的序数》教学反思 这次在上《5以内的序数》时,我首先用拍手复习1—5的数字,然后讲述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去旅游,出示五个小动物的头饰排队,提问哪个小动物排在第几,排在第几的是哪个小动物 。区别一下序数5和基数5的区别 。最后把小动物送到指定的楼层 。整节课运用故事和游戏贯穿始终,运用动物图片和头饰做教具,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大家都争先恐后的举手,连最调皮的周明浩苒小朋友也连连发言 。我首先用拍手来复习1~5的数字,这是很简单的一个环节 , 因为小朋友们都没有问题 。可轮到周明浩然时,他老是拍错 , 喜欢自顾自地多拍,本来我可以不用管他,继续我的新课,但我想应该让他明白要拍一下数一下,拍到几就停下,不能继续拍 。于是,我就请了一个小朋友起来教他拍,边拍边数 , 数到数字几就停下来,然后他还是没有拍对 , 我又让他跟着我拍了一遍,最后总算是明白了 。后来 , 田羽由于好久没来上课了,所以复习很简单的1——5数字的时候她也数不到 , 我又教了她一遍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零乘5等于多少教学反思教后随记:
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看图列式入手,由5盘苹果个数的逐次少一个 , 到最后5个空盘子,让学生一点一点的明确0在乘法中的特殊性 , 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这样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扎实
幼儿中班《哪些是5个》教学反思【找规律教学反思】中班数学《5以内的序数》教学反思这次在上《5以内的序数》时,我首先用拍手复习1—5的数字,然后讲述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去旅游,出示五个小动物的头饰排队,提问哪个小动物排在第几 , 排在第几的是哪个小动物 。区别一下序数5和基数5的区别 。最后把小动物送到指定的楼层 。整节课运用故事和游戏贯穿始终,运用动物图片和头饰做教具,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大家都争先恐后的举手,连最调皮的周明浩苒小朋友也连连发言 。我首先用拍手来复习1~5的数字,这是很简单的一个环节,因为小朋友们都没有问题 。可轮到周明浩然时,他老是拍错,喜欢自顾自地多拍,本来我可以不用管他,继续我的新课 , 但我想应该让他明白要拍一下数一下,拍到几就停下,不能继续拍 。于是,我就请了一个小朋友起来教他拍,边拍边数 , 数到数字几就停下来,然后他还是没有拍对 , 我又让他跟着我拍了一遍,最后总算是明白了 。后来,田羽由于好久没来上课了,所以复习很简单的1——5数字的时候她也数不到,我又教了她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