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玉:门卫老陈

老陈是我们住宅楼的门卫 , 原籍莱芜市颜庄镇 。 他身体硬朗腰杆挺直 , 要不是岁月在他古铜色的脸上雕刻出沟沟壑壑 , 根本看不出已七十多岁的老人 。
他的莱芜话一出口高亢洪亮 , 立刻会让人联想起莱芜帮腔中的包公 。 遗憾的是他一只耳朵失聪 , 可能是为了尽量将声波集中于耳蜗的缘故 , 见面说话他就下意识地将右手遮于耳后 。 有时听不清对方话语的意思 , 总是频频点头 , 自言自语地说:“好、好!是、是!”老陈态度和蔼 , 为人诚实 , 居民们出出进进 , 他天天有打不完的招呼 , 陪不尽的笑脸 。
老陈来之前 , 楼下隔三差五会有自行车、电动车失窃 , 偶尔也发生过地下室被盗 。 一年四季垃圾遍地无人清扫 。 自从老陈在门卫室安营扎寨 , 治安逐渐有序 , 失窃彻底消失 , 环境卫生得到治理 , 居民们无不称赞老陈勤快、有责任心 。
门卫老陈闲暇时候也经常出去转转 , 时间久了他便发现了新的“生财之道” , 开始捡起了“破烂” , 成为世界上最认真的人 。 作家刘汉荣在《平民志》中曾这样描写捡垃圾者:“从腐臭中捕捉芬芳 , 从晦暗中发掘光亮 , 从一堆负数中寻找正数 , 从绝望中搜集剩余的希望 。 他们是世界上最认真的人 。 ”
【|王其玉:门卫老陈】我居住的小区 , 住着不少富贵人家 , 距小区不足三百米的健康路有“原味斋”、“小肥羊”、“罐粥人家”三家饭店 , 附近的垃圾箱内容纳百家“腐华” , 汇集名店“剩宴” , 成为拾荒者的“聚宝盆” 。
从早到晚拾荒者的人们从四方八方云集而来 , 一手握着铁钩子 , 一手提着蛇皮袋 , 怀里揣着手电筒 , 腰间缠着废电线 。 一个个像足智多谋的侦察兵 , 专注地凝视 , 认真地搜寻 , 在废弃的垃圾里拣拾不该废弃的“遗物” 。 每当发现一点微不足道的希望 , 眼睛里便闪烁出喜悦的光亮 。 因此楼前的垃圾箱从没有货满为患的时候 。
不知从何时起 , 门卫老陈也加入了拾垃圾行列 , 一开始他还有点不好意思 , 总在拂晓前和天黑后起早摸黑地去 。 拣拾的品种也很单一 , 无非是一些青菜剩饭之类的 。
有一天 , 他在楼后的角落里养了一群鸡 , 我心里很纳闷 , 便问老陈:“你一个人独身生活 , 哪里来的粮食喂养这群鸡?”
他风趣幽默的告诉我:“我老陈养鸡不用粮食 , 是天降饲料 , 楼前垃圾箱里应有尽有 , 只要愿意去别说五只鸡 , 养个十只二十只也绰绰有余 。 ”没出半年老陈的草鸡“队伍”不断壮大 , 已“扩编”到十五只 。
时间久了老陈慢慢放低了自尊 , 除捡拾喂鸡的“口粮”也拣拾其它的“宝贝” 。 废铜、烂铁、纸箱、酒瓶……拾回来的废品他都认真挑选 , 分门别类 , 妥当安顿 。 哪些能烧火 , 哪些能喂鸡 , 哪些能卖钱 , 哪些再利用 , 都分的清清楚楚 。 积攒够一推车 , 便到废品收购站换成现金 。 捡拾废品已成为老陈的第二职业 , 从中也收获了诸多乐趣 。
春天的一个早晨 , 我院子里的大门咚咚直响 , 开门一看敲门的是老陈 , 他双手抱着一个花盆站在门外 , 试探着问我:“老王 , 你住一楼性情雅致 , 喜欢养花种草 , 今天清晨我去捡垃圾 , 拾到一盆我不知名的花 , 想送给你 。 ”
我仔细一看是棵杜鹃 , 花叶已掉的净光 , 仅剩下褐色的枝条 , 我本来不想接收 。 可抬头看到老陈满脸的诚恳 , 我故做喜欢接过了花盆 。 老陈走后 , 我将花盆随便放在葡萄架下 , 平时除了浇浇水 , 没有刻意地关心它 。
然而 , 就像古人所说:“有心栽花花不开 , 无心插柳柳成荫 。 ”待到春节临近 , 那棵光秃秃的杜鹃 , 已枝叶繁茂、花团似锦 , 为祥和的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