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道德经》里的“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说的,但是说出来的又不是恒久不变的“道”,意在强调“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老子这句话类似于fo说:“不能说,不能说,一说就错。”
老子一上来就云里雾里的,让人摸不着北,“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混沌$《道德经》里的“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文章插图

因为语言的有限性,老子认为,对“道”进行清晰地阐释是很困难的,难以把它的内容准确完美地表述清楚。老子在《道德经》第35章说道:“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说出来了,就淡得没有味道了。
而且老子所处的时代,人类认识世界还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对现象世界的体悟,要把个体的体悟表述清楚让人感同身受也是比较困难的,《道德经》罗列了许多社会现象让人们试图去了解,读起来还是比较晦涩难懂,让人很难进入老子的精神世界。
尽管如此,老子还是试图描述“道”的基本属性,让人们来了解他所说的“道”到底是什么样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25章对道的基本属性进行了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段话的意思: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了。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它不依靠外力而长存不变,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叫它“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
混沌$《道德经》里的“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文章插图

这段话里,老子描述了“道”有几个特征:
第一、“道”的状态是混沌的
“有物混成”,“道”状态是混沌不清的,与万物浑然一体,不可再分。
老子在其它章节也提到“道”这种混沌状态。
《道德经》第21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形象;它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它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
《道德经》第14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没有相状的相状,没有形体的形象,就叫恍惚,就是若有若无的状态。
混沌$《道德经》里的“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文章插图

“道”的原意是道路,人在路上走。老子首次把它作为哲学范畴提了出来,成为抽象的规律的含义。作为抽象的概念,它不同于具体的事物,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这也恰恰反映当时的认识水平,看似清晰却又模糊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第二、“道”是万物的根源
在老子看来,“道”是超越时间和空间先验的存在。“先天地生”,“为天下母”,“道”不仅在时序上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由“道”所产生的。
这与第1章相响应:“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和“有”是“道”的一体两面。“无”是天地的起源,“有”是万物的根本。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现到“无”的过程。“道”孕育了万物,推动万物生长,是万物的根本,世界的本源。
《道德经》第4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道”来自何处,只知道它比天帝出现得还早。“渊兮,似万物之宗。”“道”那么深远,好像万物的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