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200余年的后安刀锻造技艺面临“失传” 非遗传承路在何方?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2月21日消息(采访人员 张野)万宁后安有“三绝”:鲻鱼、粉汤和打铁 。 早在20世纪60年代 , 万宁后安的打铁街在海南有很高的知名度 , “后安刀”更是享誉全岛 , 甚至一度远销海外 , 一条打铁街撑起了后安的手工业脊梁 。
如今 , 后安鲻鱼入选万宁四大名菜 , 成为餐桌上的点睛之笔;后安粉汤也已遍布海南大街小巷 , 曾经的“三绝”只有打铁业在“流水线”的挤压下失去生存空间 , 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 现在的后安 , 仅存两家打铁铺(厂) , 一个走上了机械化生产道路 , 努力在刀具界争得一席之地;一个仍然坚持着传统手工作坊 , 守护着后安打铁街的最后一丝倔强 。
|传承200余年的后安刀锻造技艺面临“失传” 非遗传承路在何方?
本文图片

绪山刀具厂内 , 工人正在打磨刀具 。 采访人员 张野 摄
两家打铁铺(厂) 坚守“后安刀”最后的“血脉”
12月16日中午 , 一辆厢式货车停在后安镇后安绪山刀具店门口 , 工人们将几箱刚出厂的菜刀装到车上 , 这些菜刀将被送往海南各市县销售 。
绪山刀具店是典型的“前店后厂”经营模式 , 店后的院子里 , 十几名工人根据刀具生产的不同工序分工 , 每月可生产各类刀具700余把 。
|传承200余年的后安刀锻造技艺面临“失传” 非遗传承路在何方?
本文图片

绪山刀具厂内 , 工人正在打磨刀具 。 采访人员 张野 摄
老板纪绪山16岁就成了一名铁匠 , 早年间与妻子经营一家铁匠铺 。 改革开放后 , 传统的手工作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 1992年 , 纪绪山租了一处800平方米的庭院 , 购进车床 , 聘请工人 , 开始了从手工作坊向工厂化转型 。 2015年 , 纪绪山在“中国刀剪之都”广东阳江开设了第二家工厂 , 意欲将后安刀具发扬光大 。
距离绪山刀具店几百米外 , 是后安镇最著名也是仅存的唯一一家铁匠铺 , 主理人官国云已经80岁 , 仍然坚持用传统工艺手打刀具 , 由于身体原因 , 产量自然不高 , 但即使一把菜刀卖到200多元的价格 , 仍然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求刀” 。
|传承200余年的后安刀锻造技艺面临“失传” 非遗传承路在何方?
本文图片

官国云演示“后安刀”锻造过程 。 采访人员 张野 摄
250多年前 , 官国云的祖上官新长和官新乔兄弟俩从广东韶州迁来后安谋生 , 成了官家在海南第一代打铁人 , 两百多年的打铁手艺至今未曾中断 , 到了官国云这一代已经是官家在海南的第八代传人了 。
凭借官家几代人对刀具的继承、改良、创新 , 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正福利”牌刀具不仅成为官家铁铺的品牌 , 更成了后安刀的品牌 。
|传承200余年的后安刀锻造技艺面临“失传” 非遗传承路在何方?
本文图片

官国云手打的菜刀 。 采访人员 张野 摄
历史上 , 后安由于农田较少 , 不少当地人以打铁业为生 , 逐渐闻名海南 , 后安镇政府一位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后安镇的打铁业主要集中在后安墟 , 辉煌时期一条街就有四五十家铁匠铺 , 也形成了著名的“打铁街” , “那时候基本上海南全岛的农用刀具大多出自后安 , 有些刀具甚至远销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 ”
到了20世纪90年代 , 刀具生产进入工厂化 , 凭借着产量高、价格便宜的优势 , 手工作坊的生存空间逐渐被挤压 , 失去市场竞争力 , 铁匠铺也渐渐在后安消失不见 。
一把“长寿刀” 锻造技艺很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