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器@重器匠人单增海:为民族“起重” 为大国“举力”( 二 )


单增海记得,2013年,他们提出了做原创技术、构建产品技术平台的思路。通过研究起重机关键技术与零部件,他们在2016年向全球发布了G一代起重机。
“这一代产品在智能、节能、轻量、人性化等技术方向上,站在了全球行业前端,形成了全球首创的产品技术平台,研发出了引领中国起重机行业的8吨至1200吨系列产品。”单增海表示,“智能作业、独立悬架、重载转场等技术难题,我们一个个攻克,做到了世界领先。”
重器@重器匠人单增海:为民族“起重” 为大国“举力”
文章插图

徐工重型推出C系列全地面起重机,率先实现零部件国产化率100%。 徐工集团供图
徐工G一代起重机一经上市,就实现了销售井喷:以移动式起重机为代表的产品市占率稳居世界第一,并打入了欧美高端市场。
到了2016年下半年,中国风电大规模开建,工程机械市场复苏,海外市场需求增势明显。国内外市场的双向利好,让工程机械业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单增海所率领的研发团队乘势而上,围绕智能化、新能源等技术,推出1600吨等超大吨位起重机产品,不断打破全球纪录。
例如,他们研发的全球最大吨位XCA1600全地面起重机,完成了全球最高140米陆上风电安装,其吊重能力是国际产品的近1.6倍,创造了全球轮式起重机风电吊装的新纪录。
重器@重器匠人单增海:为民族“起重” 为大国“举力”
文章插图

起重机底盘装配生产线。 朱志庚 摄
“研发XCA1600全地面起重机,是在2013年末、2014年初。”单增海告诉采访人员,当时国外的利勃海尔1200吨起重机在全世界卖得非常火,中国企业难望其项背。”
想拿下风电市场这块“蛋糕”,就必须攻克转场机动能力的难点:起重机在臂架转动范围内,既要极限举高,又要极限举重,还要爬坡过坎。
“为此,我们开发了新的臂架技术,研发历时5年,在底层技术突破上下了很多功夫,投入巨大,光做臂架破坏性试验就花了9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单增海说,“如今我们推出的技术更成熟、更适应中国市场的1800吨全地面起重机、2000吨伸缩臂履带起重机,正在各地风电场上作业。”
凭借多年来的技术突破,徐工这家具有78年历史的老牌制造企业业绩长青:连续32年长坐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把交椅”,2018年以来连续四年营收额超千亿元,跻身全球起重机板块第一名。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和积累,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具备在欧美长期垄断的国际标准领域“亮剑”的实力。
单增海告诉采访人员,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发起了国际标准《起重机安全使用第2部分:流动式起重机》制定。该标准是中国主导制定的首个流动式起重机领域产品技术类国际标准,打破了欧美在安全类流动式起重机标准的长期垄断,增强了中国起重机行业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尽管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但徐工起重机的出口销量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前7个月,徐工轮式起重机出口额同比增长45.5%,在欧美澳高端市场出口额同比增长152%,出口占有率位居行业中资品牌出口首位。
“在起重机领域,国外老牌工业国家、国际巨头有着先发优势。我们奋起直追近20年,才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现在的局部领跑。”单增海坦言,“我们的产品在性能、质量、人性化、智能化上都不差了,但产业链还没有别人成熟。”
【 重器@重器匠人单增海:为民族“起重” 为大国“举力”】在他看来,节能、智能技术方兴未艾,抓住了这轮机遇,就抓住了产业发展命脉。新的起点上,中国起重机企业需为民族“起重”,为大国“举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夺取技术话语权,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