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书画联盟丨山水画的意境表现

点击:“收录于话题”分类 , 查阅全部 。
提示: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图片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 , 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 , 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 , 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 , 请与我们联系 , 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山水画是我国国画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派系 。 国画山水作品 , 以其悠扬的意境、完美的画工一直备受国画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 可以说 , 国画山水的意境表现的越高雅 , 该幅山水国画作品的艺术水平就越高 。 故而 , 在画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 , 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提高国画山水作品的意境表现就成为国画山水作品创作者们最关心的问题 。 在国画山水作品中 , 画家主要的作画是依托于笔墨和宣纸展开的 。 如果把意境看作是国画山水作品的灵魂 , 那么无疑笔墨就是国画山水作品意境表现的载体了 。 因此 , 研究国画山水作品的意境表现 , 就离不开画家对用笔技巧的推敲、对着墨技法的研究和对画面空间构图的设计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
山水画|书画联盟丨山水画的意境表现
本文图片

石涛 淮扬洁秋图
一、考究的用笔技巧
在传世的著名国画山水作品中 , 画家在用笔方面的考究是提升国画山水作品意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 我国宋代著名的山水画家韩拙就曾在其著作《山水纯全集》中强调“笔以立其形质 , 墨以分其阴阳 。 山水悉从笔墨而成 。 ”的道理 , 表达了画家对纯熟的笔墨运用技巧的推崇 。 我国画家谢赫也在代表理论“六法论”中对用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 并且创造了先进的“骨法用笔”理论 。 事实上 , 在我国山水国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 对用笔技巧的要求一直很高 。 在我国古代一直就有“提、按、顿、搓 , 中锋行笔”等多种作画运笔技巧 , 还讲究所谓“笔绝而断”之“筋”、“起伏成实”之“肉”、“生死刚正”之“骨”、“迹画不败”之“气”的“笔势” 。 足见历代画匠对用笔技巧之考究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 与山水国画画匠对用笔技法运用孜孜不倦的追求相对应的 , 就是我国山水国画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绘画造诣 。 例如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淮扬洁秋图》就是笔法运用娴熟得当的经典作品之一 。
《淮扬洁秋图》是石涛的代表作之一 , 该幅作品描绘的是淮扬秋景 。 在整幅画面中 , “秋水”的茫茫一片和芦苇的丛生遍地是画作的主景 。 这一疏一浓的对比将秋天的萧瑟刻画的绘声绘色 。 还有画面近处那掩映在树丛中的数间屋舍 , 寥寥数笔却点出了“秋之萧瑟”的主题 。 然后在画作中以几点红色的枫叶与水墨色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对比 。 在对比中 , 秋天的气息被增强了 , 枫叶的红成了点睛之笔 。 还有那在江面上驶过的一叶孤舟 。 那泛舟水上的渔翁的闲情逸致将整幅作品的意境升华 。 在《淮扬洁秋图》中 , 画家用自己独有的“拖泥带水皴”的绘画技法 , 连皴带擦 , 浓淡、干湿并用 , 不仅利用笔法的变换营造出了湿润沃疏的质感 , 而且房屋用粗笔 , 芦苇用细笔的不同用笔方式将画面的层次感生动地体现出来 , 再配合尖笔剔出的草丛 , 整个画面被勾勒的萧森郁茂 , 体现了淮扬秋景的豪情奔放的壮美 。
山水画|书画联盟丨山水画的意境表现
本文图片

吴镇 芦花寒雁图
二、高超的着墨技艺
传统的国画山水画又称水墨画 , 画面中的主要用色就是墨汁的“黑”和宣纸的“白” 。 “黑”者分五色 , 分别是“浓、淡、干、湿、黑”;“白”者 , 为我国清代画家唐岱提出 , 后被广泛收录入山水画的基本色彩之中 , 上述六色被合称为“六彩” 。 在我国古代 , 关于用墨提升画作意境的研究最早始于五代时期 , 当时的画家荆浩在其所著《笔法记》中提出了“六要”的概念 , 第一次提出了“墨的运用可以提升画作的意境”的观点 。 此后 , 历代画家均在用墨方面大胆尝试仔细推敲 , 先后创造出了包括“泼墨”“破墨”“蘸墨”“积墨”等在内的多种用墨技艺 。 仔细推敲历代画匠的作品不难发现 , 不管使用任何一种用墨技艺作画 , 保持下笔时墨汁的“润”度 , 是山水画作画的基本要求 。 正所谓“笔中用墨者巧 , 墨中用笔者能 , 墨以笔为筋骨 , 笔以墨为精英 , 笔渴时墨焦而屑 , 墨晕时笔化而溶 。 ”用墨技巧对提升画作意境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 。 例如宋代画家吴镇创作的《芦花寒雁图》就是着墨技艺高深表现画作意境的山水画作代表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