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洛阳|文艺评论丨《风起洛阳》中引发争议的扇,摇出古代生活的绰约风姿

风起洛阳|文艺评论丨《风起洛阳》中引发争议的扇,摇出古代生活的绰约风姿
本文图片

热播古装剧《风起洛阳》近日因一把道具团扇引发抄袭争议 。 此扇源于剧中一幕大婚的场景,女子着红装,执喜扇,用以障面 。 其设计者是当代一位民间设计师 , 足见扇之美跨越千年 , 经久不衰 。
扇子在中国古代历史生活中 , 经由一系列时空的流转与艺术角色的演变 , 逐渐脱离了“秋扇见捐”的季节限制 。 今人对扇面进行图案设计 , 大抵源自古代扇面绘画的传统 。 纵观中国历代画作形式 , 有起笔落墨间纵横捭阖的挂轴式全景山水,逸逸然展现出了崇山峻岭、江奔泉涌之势;也有落于斗方、册页等方正格局之上的怡人寸景,或疏落或细密的数笔,绘的多是怪石嶙峋、梅竹几枝、堞戏鸟啼 。 在此之外,偏偏有一种不规则外形的载体自宋代开始成为了绘画笔墨的新形式,并在之后历朝历代中不断演变其审美意涵,这便是——扇子 。
古代文人最重器物之雅 , 希望借扇面彰显自己的艺术才华与生活品位;而高雅二字又恰好是一些民间百姓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 因此 , 扇面书画乃至扇子制造在不同人群的诉求下生出了丰富的表现形态 。 今时今日 , 其面貌之异、种类之多 , 均上承古代生活美学之遗风 , 仍让今人为之心动 。
风起洛阳|文艺评论丨《风起洛阳》中引发争议的扇,摇出古代生活的绰约风姿
本文图片

美人袅袅 , 执扇在手;轻摇生风 , 君子文雅
“扇”之一字 , 以羽为底 , 让人想到“羽扇纶巾 , 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的翩翩郎君形象 。 周瑜头戴青巾 , 羽扇微摇 , 面对曹操八十万雄兵镇定自若 , 于谈笑间尽显大将风度 。 三国时期 , 正是魏晋风格流行的时代 , 士人偏爱峨冠博带、羽扇纶巾 。 而“羽扇”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扇子形式 。 其于汉末盛行 , 取禽鸟的半翅做成 , 以竹签或金属丝穿翎管编排成形 。 《湖州府志》中记载 , 我国公元前就有制作鹤翎羽扇的传统工艺 , 力求禽羽润泽如锦缎 , 富于光彩精致 。 而生长于江南水乡富饶土地的水禽 , 便是极佳的供羽来源 。 即便清代乾嘉年间 , 每年二月仍有制扇者分赴淮扬、湖广等地采集各色禽羽 。 时至三月之际 , “长衢夹巷 , 春风比户 , 名流韵士 , 竞握招凉” 。
【风起洛阳|文艺评论丨《风起洛阳》中引发争议的扇,摇出古代生活的绰约风姿】风起洛阳|文艺评论丨《风起洛阳》中引发争议的扇,摇出古代生活的绰约风姿
本文图片

唐代《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手执长柄团扇 , 图为该画局部
若说中国古代传统生活中 , 有何物件是摒弃了明显的男女性别意向的 , 扇子便是其中一样 。 自羽扇之后 , 扇子的制作材料与形式更丰富了起来 。 隋朝之前多用绫绢 , 至隋唐才开始出现纸扇 。 此时期的扇子除羽扇外 , 多为团扇、纨扇之类 , 均不能折叠 。 唐代《簪花仕女图》中 , 在画家周昉平铺列绘的表现手法下 , 立于仕女身后的侍女显得身形小巧 。 她梳着十字相合的发髻 , 仅以简单的红缎带束起 。 手执长柄团扇 , 扇面绘渐层晕染的红色牡丹 , 赋彩牡丹叶所用的绿亦是淡雅 , 显得雍容而不浓艳 。 画中时节似是春夏 , 长柄的团扇高高举起 , 亦可遮阳 。 画中女子们的举手投足间皆显露出优越富足 , 呈现出中唐时期贵族人物慵懒闲适的生活状态 。 《招凉仕女图》绘于宋末元初 , 同样以女子为画面主人公 。 与唐代仕女略显丰腴的体态不同 , 图中二位南宋女子轻盈纤弱 , 身姿窈窕 , 眉眼低垂间笑语盈盈 , 相偕漫步于庭院之中 。 二女各执一短柄团扇 , 用以避暑招凉 。 而因画面朱砂多已脱落 , 画面总体较显黯淡朴素 , 扇面图案已不可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