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洛阳|文艺评论丨《风起洛阳》中引发争议的扇,摇出古代生活的绰约风姿( 二 )


风起洛阳|文艺评论丨《风起洛阳》中引发争议的扇,摇出古代生活的绰约风姿
本文图片

相传汉成帝妃子班婕妤失宠后,作了一首《怨歌行》 , 诗中以合欢团扇比喻自身 , 从“出入君怀袖”的依依不舍 , 到“弃捐篋笥中”的秋扇见捐 , 道出了宫廷女子失去君恩的凄惨处境 。 在唐代诗人笔下 , 团扇亦多与幽冷孤寂的深宫图景相联系:杜牧笔下“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月色清凉 , 王昌龄笔下“且将团扇共徘徊”的孤眠不寐 。 同时 , 这也暗示了当时女子“团扇不离手”的生活状态 。 团扇在古代女子的手中 , 除了春夏遮阳纳凉之外 , 亦常用于障面 。 只此“障面”一用 , 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含蓄矜持的东方女性之美 。 试想 , 一位窈窕淑女远远地自桥上而来 , 身着一袭淡色长裙 , 雾鬓风鬟 , 明眸皓齿 , 眉眼盈盈处 , 垂首浅浅一笑 。 还未及让人看清她的容貌 , 她便已执了一柄工笔绘山水的团扇 , 掩去大半面容 , 只露出鬓边斜斜簪着的一朵芍药 。 娇嫩的花瓣掩映在乌发之间 , 随着微风轻颤 。 若是细看 , 那团扇的青绿竹柄仿佛触手生凉 , 衬着她的纤纤柔荑 , 更显肤白胜雪 , 令人心头如春水乍破 , 无端泛起层层涟漪来 。
风起洛阳|文艺评论丨《风起洛阳》中引发争议的扇,摇出古代生活的绰约风姿
本文图片

在近年来的国产古装电视剧中 , 也多见到团扇的身影 。 《延禧攻略》中的富察皇后 , 常执一柄绘着火红石榴的团扇 , 暗示了剧中人物的执念;《锦心似玉》中的罗十一娘 , 所持团扇素净清雅 , 更显该角色的端庄秀丽;《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 , 明兰在新婚之夜以团扇遮面 , 既象征了对美满生活的希冀 , 又显示了旧时传统礼节下女子的自持 。 但是 , 扇子因实用性与其不鲜明的性别归属 , 并不只是女子的专属物 。 对于古代文人雅士而言 , 扇子可用于招凉避暑 , 遮风障尘 , 同时也是随身饰物的一种 。 在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境界中 , 君子所伴之物 , 不只为了日常生活所用和满足悦目欢愉 。 文人追求物之美 , 更求在物上彰显自身性情 , 并借此滋养品格 。
风起洛阳|文艺评论丨《风起洛阳》中引发争议的扇,摇出古代生活的绰约风姿
本文图片

宋朝时期 , 扇面书画风气盛行 , 由此形成团扇扇面艺术创作的高峰
在《簪花仕女图》上 , 侍女所持的团扇扇面绘有牡丹一朵 , 可见唐人就已为团扇绘画做饰 , 但其时仍未脱离扇子的实用物限制 , 扇面画未成为独立的艺术表现类别 。 唐画年代久远 , 留存稀少 , 文献中也未见关于扇面画的相关记载 。 这种现象在宋代则发生了质的改变 。 众所周知 , 宋朝统治者们对水墨绘画尤为偏爱 , 数位帝王都擅书法丹青 。 北宋徽宗年间 , 自创瘦金体的帝王赵佶曾作一幅《枇杷山鸟图》 , 并在清朝为乾隆皇帝所收藏 。 宋代邓椿在《书继》中写道:“郑和间 , 徽宗每有扇画 , 则六宫诸邸竟皆临仿一样 , 或至数百本 。 ”由此可见宫廷绘扇之风自帝王兴始 。
从水墨画的总体发展来看 , 宋代画家所使用的材料工具 , 较之唐代更为讲究 , 下笔力求工整细丽 , 虽无唐代的重彩大气 , 但更显精致清雅 。 彼时既有大格局的中轴线构图山水画 , 代表作大抵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 亦称“立碑式”构图;同时 , 与前朝更侧重于展现历史人物、宗教信仰的宏伟壁画不同 , 宋朝开始大量出现立轴、长卷、册页等便于把玩的画作形式 , 多绘山水自然之景 。 而便于携带、又常常示人的团扇扇面 , 也逐渐成为宫廷画家与文人雅士展现书画造诣的绘画形式 。 加之尺幅较小 , 所绘题材趋于多样 , 更富于人文情怀的抒发与世俗趣味的描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