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破防、躺平、元宇宙………为什么2021年流行这些词?( 三 )


法国|破防、躺平、元宇宙………为什么2021年流行这些词?
本文图片

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学 ,
戏谑表达、共同情感与自我认同
不论如何 , 流行语首先需要解释的一个问题是:它们为什么能流行?
今年评选出的流行 , 语都可以归结为几种不同的原因:第一种是因为某个热议话题(如“双减”和“碳达峰 , 碳中和”) , 甚至一些根本不新的词 , 也因为和热点相关而入选(“小康”和“赶考”);第二种乍看与之相似 , 也引起社会广泛热议 , 但它背后可能关乎某种更持久的趋势性社会现象(如“鸡娃”和“躺平”);第三种则与具体话题无关 , 更多属于一种调侃、戏谑(如“YYDS”、“绝绝子”、“伤害性不高 , 侮辱性极强”、“我看不懂 , 但我大受震撼”) 。
第一类词的生命力最可疑 , 因为它完全依附于那个热议话题的时效性 , 当话题的热度消退 , 它很可能明年就大受冷落;第二类能延续得更久 , 至少这种社会现象在短期内不会消失 , 仍将具有强大的话题生成能力;第三类最难预料 , 谁也不知道这种风潮能持续多久 , 就像《二人转史论》中说的 , “戏曲中的丑行 , 过去讲究‘抓现哏’ , 针对现实情况 , 随时随地创造新词以博观众一笑 。 ”人们对它的态度有点像时尚——再没有比过季的流行款更难让人提起兴致的了 , 除非它能变成日常用品 。
哲学家陈嘉映在2016年的一场演讲中曾对此有过反思:“网络新词也是来得快去得快 , 出来个新词 , 一下子人人都在说 , 到明年 , 消失了 , 又换上一批新词 。 过去 , 没有报纸、无线电广播、电视、网络这些即时媒体 , 新词儿不容易普及 , 它得先慢慢爬升到文化阶梯上端 , 然后通过阅读普及开来 。 有人说 , 有了网络 , 我们的语词变得更丰富了 , 这我可不同意 。 要说一种语言里有丰富的词汇 , 那得是这些词汇始终保持活力 。 ”
在此 , 他为“语言的丰富”设定了一个门槛 , 就是“这些词汇始终保持活力” , 这其实就否定了流行性——就像如果我们要求所有服装款式长盛不衰才算丰富了衣着 , 那就不存在“流行款”了 , 因为顾名思义 , “流行”就是与短暂性相连的 , 这是一门语言、一个社会不断自我更新的体现 。
雷蒙德·威廉斯在他的名著《文化与社会 , 1780-1950》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 新词汇或旧词获得新意义不是偶然的 , “事实上这些词汇有一个总体变化范式 , 可以把这个范式看作一幅特殊的地图 , 借助这张地图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与语言变化明显相关的生活和思想领域所发生的更为广阔的变迁 。 ”
这在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 即便是从经过筛选的流行语中 , 我们仍可以看出当下社会生活和思想上的变动 。 这其中 , 首先值得注意的一点当然是:这些流行语的创造者、使用者主体无疑是年轻人 。 关心“双减”和“鸡娃”的大体是有娃的城市家长 , 而像“YYDS”和“绝绝子”这样的网络用语用户就更年轻了 , 40岁以上的大概用起来也难免老脸一红;“我看不懂 , 但我大受震撼” , 原本是李安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2013)里对一部影视作品的评价 , 更没有调侃的意思 , 然而多年后却突然爆红 , 因为这恰好可以用来表达那种对复杂、宏大、艰深事物敬而远之的调侃 。
法国|破防、躺平、元宇宙………为什么2021年流行这些词?
本文图片

也就是说 , 这些流行语之所以能流行 , 除了它恰好是社会热议话题之外 ,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戏谑的语调背后 , 适合年轻人来自我表现 。 这使他们获得了有别于父母那一辈的某种姿态(就像一个人说“绝绝子”和“太绝了” , 给人的观感很不一样) , 凸显了自我个性;但与此同时 , 当它成为流行词时 , 其实这又反过来让他们丧失了个性 。 简言之 , 这更多体现了一种年轻人用以区隔的自我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