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雕塑如何走向公共空间?

著名雕塑家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成钢:我国的雕塑公园从20世纪80年代出现 , 到今天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 它并不是一个陌生主题 , 不同时期建设的雕塑公园记录着地区文化的发展 , 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它连接起政府、景观设计师、雕塑家与公众等多个领域 , 作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转化博弈带 , 围绕公园展开的各种活动解决了环境美化问题 , 也解决了城市雕塑发展的困境 , 从另一条途径建构了城市性格 。
以芜湖雕塑公园为例 , 公园通过政府、艺术高校与学术机构联合发展的方式 , 依托每年举办的“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 , 持续进行公共雕塑展览与收藏 , 这种方式被业界称为“芜湖模式” 。 芜湖雕塑公园2011年才开始建园 , 从一座荒山到“中国雕塑之城”、国家3A级景区只用了10年的时间 。 再比如郑州雕塑公园 , 在“芜湖模式”的基础上 , 公园建设过程中形成更加详细的流程规范 。 从调研策划、公开征集、平面稿评选、立体稿展览 , 到加工制作、监制、定点、安装 , 每一个环节都建立了标准和规范 。 建设过程中对于雕塑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 倒逼了雕塑产业的升级 , 因此被业界称之为“郑州标准” 。
艺术家通过这几年的努力 , 公共意识在加强 , 责任心也在加强;领导在雕塑的建造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艺术规律 , 把握艺术质量关 , 宁肯少些 , 但要好些;公众对于雕塑从不知道到知道 , 从没感觉到有感觉 , 从不理解到理解 , 对艺术的认知在慢慢提高 。 这是我最乐意看到的 , 公共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要体现公共性 , 公众的意见、参与、认知水平和接受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
雕塑|雕塑如何走向公共空间?
本文图片

雕塑|雕塑如何走向公共空间?
本文图片

雕塑|雕塑如何走向公共空间?
本文图片

雕塑|雕塑如何走向公共空间?
本文图片

雕塑|雕塑如何走向公共空间?
本文图片

雕塑|雕塑如何走向公共空间?
本文图片

【雕塑|雕塑如何走向公共空间?】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