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伟(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基于道义的财富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是最贴切的表述。孔子财富观中蕴含的社会公正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社会公平正义相契合,可以启发我们正确看待和追求财富。
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他对待财富的态度和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他了解人们追求财富的普遍心理,但是强调要以义取财;他理解财富增长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基础,所以强调先富后教;他深谙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因此主张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无论是追求财富、创造财富还是分配财富,孔子都力求将其框定于仁德与道义的范畴之中,体现了他对于社会公正的期许。
首先,孔子认为追求财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语出《论语·里仁》,以下只注篇名)。如果富贵可得,哪怕从事低贱的工作也无所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孔子还曾对颜回说“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史记·孔子世家》),他希望心爱的弟子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自己甚至可以去给发了财的颜回做管家。可见孔子是旗帜鲜明地鼓励人们追求财富的。他还进一步指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泰伯》)。如果国家政治清明,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追求富贵的机会和环境,个人还是不能摆脱贫贱的话,那说明努力不够,绝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但是,当追求财富与坚守道义相矛盾时,孔子绝不会放弃道义。喜爱富贵厌恶贫贱,本为人之常情,“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如果不能通过正当渠道获得财富、摆脱贫贱,那就宁肯不处富贵、不去贫贱。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常有人以此为依据来证明孔子“重义轻利”,其实,孔子“重义”确是事实,“轻利”的说法则值得商榷。他从不反对而且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只是当求利与道义不能两全时,他赞赏能坚守道义的君子,鄙视只知求取钱财而违背道义的小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基于道义的财富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是最贴切的表述。
孔子的一生,在面对富贵时始终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来要求自己和门下弟子。他曾经官至大司寇,但是因为“三桓”背弃道义而选择放弃;他率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如果肯妥协,也仍有机会谋取官职求得富贵,不再过贫贱的生活。但是,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条件下,求富贵则必然违背道义,那是引以为耻的事,“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孔子坚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的信念,不管遇到怎样的困境都不会动摇。他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国被困,粮食断绝,子路满怀懊恼责问老师,君子也会如此穷困一筹莫展么?孔子则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君子面对穷困能坚守气节,小人遇到这种情况便毫无底线了。在孔子看来,能否坚守仁德与道义,尤其是身处困境之时能否始终不渝地坚守,正是君子与小人的分野。
其次,孔子理解财富增长既是民众对富足生活的期许,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所以强调先富后教。《论语》记载,孔子到卫国,感叹人口已经很多了。人力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孔子看到这一点感到很欣慰。学生冉有问他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富之”。仅有基础是不够的,还要将人力资本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创造财富使民众富起来。“既富矣,又何加焉?”那么富起来之后呢?孔子说:“教之”。(《子路》)生活富裕之后,可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孔子不是空谈仁德与道义,而是强调要夯实社会的物质基础,先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再进一步通过教化达成谦逊守礼。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时,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贫而乐”固然很难得,“富而好礼”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以当代的话语表述,富起来之后才能强起来,真正的强起来一定是社会文化和文明层面的跃升。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