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聚焦新时代农村书写 首届“十月·活力瓯海”大家文学论坛线上举行

变化|聚焦新时代农村书写 首届“十月·活力瓯海”大家文学论坛线上举行
文章图片

聚焦新时代农村书写 首届“十月·活力瓯海”大家文学论坛线上举行 高凯 摄
中新网北京12月26日电 (采访人员 高凯)新时代文学如何书写乡村?当下经验如何刷新“乡愁”这一传统主题?24日下午 ,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位著名作家、学者 , 在线上参加了以“我的乡愁与你不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学表达”为主题的第一期“十月·活力瓯海”大家文学论坛 , 于其间各抒其见 。
据介绍 , 本次“十月·活力瓯海”大家文学论坛由《十月》杂志社和温州市瓯海区委宣传部、瓯海区文联联合主办 。 参加当天活动的著名作家和学者有:艾伟、梁鸿、乔叶、王十月、杨庆祥、刘大先、徐晨亮、沈念、刘汀、苏沧桑、孙良好、东君、绿茶、周吉敏、谷禾等 。
《十月》杂志副主编季亚娅当日指出 , 乡土书写和乡村建设一直是文学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 进入2000年后 , 情况已经出现了变化 , 文学中出现所谓从乡村到城市的空间位移 , 乡村题材作品的比例在减少 , 已有的乡土题材出现了某些书写惯性和审美疲劳 , “乡村凋敝”这样的情感式表达在作品中比较常见 。 真实的乡土是什么样子 , 乡村的组织形态、生产方式、文化方式、传播方式、情感方式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与国策层面的乡村振兴实践相结合 , 文学如何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当下经验又如何刷新“乡愁”这一传统主题?在这其中 , 作家的主体性和个体特性应该如何体现?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考虑 , 主办方组织了本次论坛 , 邀请活跃在创作一线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 。
在著名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艾伟看来 ,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 中国人已经认识到现代性并非唯一的神 , 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和传统 , 认识到一个更为复杂的中国 。 他相信今天的中国作家都会明白这一点 , 他们也会有关于乡村的更好的文学表达 。
以“梁庄”系列闻名的作家、教授梁鸿对乡村变革有着深切的体验 。 她表示自己写梁庄并不是因为“乡愁” , 而是把梁庄当作一种当下的写作 , 还在进行中的 , 也就是现在的村庄 。 对于乡村正在发生的变化 , 她觉得不管用什么方法 , 作家不应该忽略掉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改造 。 它是一个历史行进中非常大的结构改变 。
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乔叶近年计划写一个跟当下乡村现实有密切对话关系的长篇小说 , 于是到各地村庄去采风 。 她感到那些村庄都处在鲜活的变化当中 , 写作者不能从精英的视角 , 架空想象 , 傲慢地框定乡村 , 这是非常危险的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诗人杨庆祥注意到 , 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 , 今天通常理解的“乡村书写” , 是非常罕见的 。 古人的书里很少写到今天所说的“农民” 。 古典文学的传统中 , 所谓的“乡村”基本上是文人主体的情致和政治理想的投射 。 今天的作家 , 可以在纸上 , 在书写和想象里面 , 建构一个符合我们审美和个人趣味的乡村 。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 , 文学的书写、艺术的书写、文学的想象、艺术的想象 , 变成时代重要的原创力 。
《作品》杂志社长、总编辑王十月表示 , 今天太多的作家依然在延续前辈作家的传统 。 他认为今天乡村的变化是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 , 今天的作家能否建构一些新的乡土意向、新的乡村审美?这是乡土文学写作能够努力的一个方向 。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作家沈念认为 , “乡愁”衍变到今天 , 实际是变成了一种文化的情结 , 变成人们对田园怀念的情感 。 最近两三年 , 沈念集中在湘南一些乡村走访 , 梳理了这些乡村脱贫攻坚建设的进程 。 他认为“只有自己真实地在路上行走 , 才会看到此时发生在中国乡村脱贫攻坚的大事件 , 才会对它有一种新的认知和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