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猪龙!从涿鹿之战,到燕赵并立,河北一步步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孕育( 三 )


“行唐”,同样是一个古老的地名。
在战国时,这里是赵国属地,名为“南行唐”邑,西汉时置“南行唐”县。而“南行唐”,其实是“于唐南行”的倒装句,是对帝尧“于唐地向南行过此地”的纪念。
唐县、望都、行唐、顺平、定州……今天,在我省中南部这些县市的地方志中,都有关于尧活动的记载。
为了治水,不久后,又一位上古帝王——禹踏上河北的土地。
《史记》记载,“禹行自冀州始”。
这个“冀州”,并非今天我们熟知的衡水冀州区,而是当时禹划分的九州之首。
唐代张守节撰写的《史记正义》记载:“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
东河、西河、南河指的是黄河的不同河段。
“东河,指的是黄河下游近南北流向的部分;西河,指黄河中游陕西、山西交界处自北向南流的部分;南河,指黄河中下游自西向东流的部分。”吴忱说。
也就是说,当时的冀州,至少包括今天河北古黄河西北的部分、山西全境以及河南黄河以北。
《尚书·禹贡》详细记载了禹在冀州治水的路线:“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
“衡漳”是大禹治水的重要一站,专家推测在今天的邯郸邱县一带。
2020年9月9日,邱县人文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中厅的浮雕墙上,雕刻着一幅大禹治水的浮雕。浮雕上,黄河之水弯曲而下,大禹率众疏黄河水入漳河。
邱县,地处太行山前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先民们在古黄河两岸繁衍生息。
至今邱县还有大河套、黄河套、波流固、大临河等39个村庄因临近或环绕古黄河而得名。
禹的足迹,不止到达邱县。在河北古黄河故道沿途的城市临漳、成安、曲周、临西、清河等地,人们用建大禹公园、塑雕塑、办文化宣传栏等方式,纪念这位上古帝王的治水功绩。
历时数年,大禹带领族人通九泽、决九河,终于解除了自尧以来水患的威胁。
“冀州”,这个大禹命名的地名,历史上许多朝代设置行政区划时继续沿用,并逐渐落在了河北。
现在,“冀”便是河北省的简称。
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了“冀州”的由来:“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
或许在上古帝王心中,河北就已经是一片被寄托了太平、兴旺美好愿望的土地。
商文化的“老家”
玉猪龙!从涿鹿之战,到燕赵并立,河北一步步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孕育
文章插图

河北境内商代遗址分布图。河北日报采访人员 赵杰摄
商先祖故地
2020年11月13日,邯郸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在“‘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几件长着三只袋状足的陶罐,在众多陶器中形制显得有些特别,看上去萌态十足。
它们叫“鬲”(lì),出土于邯郸涧沟遗址、下七垣遗址等多个遗址,是一种生活炊具,用来炊煮加热,相当于今天的锅。
虽然几件鬲高矮胖瘦不同,但有一个辨识度很高的共同特征——三个中空的袋状足。
“袋状足的出现,使锅有了连体支脚,受热面积更大,加热效率更高。”邯郸市文物研究所原所长乔登云说。
鬲是商文化的传统炊具。
这种升级了的“锅”,大约在距今4000年到3600年,开始在河北中南部流行。创造和使用它们的,是商人的祖先。
商代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支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
提到商,大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殷商。其实殷商是因为商王盘庚迁都殷而得名,而早在商王朝建立前,商部族就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