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不出名却精彩的2副古代对联,对仗工整,令人眼前一亮

对联俗称对对子,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不过,由于时间的原因,不少好对联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中。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对联的读书人。如果大家也喜欢对联,一定要关注我哦。
今天我找到不出名却精彩的2副古代对联,对仗工整,令人眼前一亮。请大家欣赏哦,觉得不错可以收藏下来呢。
第1副:大千秋色在眉头,看遍翠暖珠香,重游赡部;五万春华如梦里,记得丁歌甲舞,曾睡昆仑。
这副对联是古代某家戏院的楹联,据说作者乃是无名文人“汪小竹”,又有说作者是明末清初大才子吴梅村,难以细究。
此联用词考究,对仗工整,最难得是将个人情感巧妙融入戏曲表演之中,妥帖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肯定有些朋友觉得,这个对联明明不对仗,为什么说对仗工整呢?
他们会说:“翠暖珠香,翠是颜色名词,暖是动词,而对应的丁歌甲舞完全不对仗啊。丁是天干名词,和翠是对仗的。但是呢,歌也是名词啊,和这个暖怎么也对不上吧?同理,舞和香也对不上啊!”
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看法。这其实运用的是对联的自对规则。
也就是说, “翠暧珠香”与“丁歌甲舞”表面不对仗,但其实“翠暧”与“珠香”、“丁歌”与“甲舞”本身已经是对仗了。
这种类似的对仗方法在对联里比比皆是,所以大家不要少见多怪。
李白&不出名却精彩的2副古代对联,对仗工整,令人眼前一亮
文章插图

还有朋友说:“就算如此,那这个对联还是不对仗啊。你看,看遍和记得,平仄不对。还有,重游赡部的赡部和曾睡昆仑的昆仑,平仄也不对啊。”
首先,赡部和昆仑是平仄对仗的,这是古音的读法。
其次,看遍和记得虽然平仄不对仗,却不代表对联不对仗。
这些朋友还是把律诗的对仗和对联的对仗等同起来了,并没有理解对联的对仗其实与律诗的对仗有着一定的区别。
对联,尤其是长联,许多时候是突破了律诗的对仗,无法与律诗的对仗全部相同的,特别是在平仄上更是放低了要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陶然亭;张之洞”或者“孙行者;胡适之”或者“孙行者;祖冲之”这类让人传颂多年的名联,如果按照律诗的对仗,都是平仄有瑕疵,都是不对仗的对联。
还有著名的大观楼长联,按照律诗的对仗,同样有不少地方是不符合平仄,也就是所谓的不符合对仗的。
对联对联,对是最重要的。不对仗的对联,也就是不合格的对联,那么大家又何必认为这些对联妙不可言呢?何必觉得这些对联精彩呢?
而且,大家都听说律诗有拗救规则,但是没听过对联有所谓的“拗救”规则。
原因在于,真正在民间流传的许多名联,事实上没有按照律诗的对仗一一对应。
换言之,事实上已经存在大量不按照律诗对仗的对联,习惯成自然,自然就没有必要在对联里使用所谓的“拗救”了。
虽然对联脱胎于律诗,但是对联在发展过程里,与律诗的对仗要求出现了一些差别,才会有专门的对联这一形式出现。要不然,大家直接写律诗得了。
至于像所谓《笠翁对韵》之类的古书,说是“对韵”,其实这些书不是为对联服务,而是为古人写诗服务,为古人写律诗的对仗服务,真正目的就是教人写诗,而不是教人写对联。
能明白这个意思吧?
很多朋友一直把律诗的对仗与对联的对仗等同起来,我之前已经写过文章解释了,有兴趣的可以看我前面的文章,这里就不喧宾夺主,不仔细展开了。
相对而言,如果对联能做到律诗的对仗,那是锦绣添花,更加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