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哲学家

《价值的理由》是陈嘉映先生的思想随笔集 , 分三辑:第一辑为2010年夏为《财新·新世纪》所写的十二篇专栏文章 , 包括名篇《救黑熊重要吗?》《哲人不王》等 , 此次有所修订;第二辑是围绕当时研究题目所写的一些文章 , 部分内容后来并入《何为良好生活》;第三辑为演讲、序与访谈 。
有学者这样评价陈嘉映的爱“讲理”:“乍看有点儿‘绕’ , 但读进去便知全是日常道理 , 只是日常看不见它 , 哲学来帮忙 , 便有了《价值的理由》 。 嘉映思得深 , 讲得巧 , 短章中能见出他几十年的殚精竭虑 。 真希望读者不同意他 , 和他讲道理 , 讲来道去 , 就涵养出智慧与自由的心灵 。 那儿才是我们该待的地方 。 ”
亚里士多德说 , 人是逻各斯(logos)的动物 , 由于“logos”一词的多义性 , 这句话常被译为“人是语言的动物”或“人是理性的动物” 。 查尔斯·泰勒在谈论关于“人”的这一定义时评论道 , “人是语言的动物” , 这最终无疑会包含某种观念 , 即理性(reason)于人类生活而言是关键性的 。 这里的“reason”一词在汉语中也有多种译法 , 除了“理性”之外 , 我们平时用得更多的是“理由” , 而陈嘉映先生则倾向于用“reason”一词来对应“道理” , 他指出 , “logos”和汉语“道”的互译常被视为佳译 , 两者多重吻合 , 突出表现在同时兼指言说和道理 。
由此看来 , 人、语言、理性(理由、道理)这些概念就有某种内在关联 。 泰勒那句话要是说得更通俗一点儿 , 就是道理、说出道理、给出理由 , 这些是和我们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 , 试想 , 人这一辈子 , 谁没问过几个“为什么”呢?恰如陈嘉映先生所言 , 人但凡有点儿灵性 , 不可能不对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感到困惑 , 继而加以思考 。 哲学也就起源于人类的困惑 , 因此我们说 ,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哲学家 。 区别在于 , 一方面 , 一般人对“为什么”的追问往往几个回合下来就浅尝辄止了 , 不像哲学家那样爱寻根究底;另一方面 , 相较于哲学家既关注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这在自然科学尚未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前尤其如此) , 也有在社会人事、伦理道德领域的诸多思考 , 一般人的困惑更多来自后者 , 特别是从日常生活中来的关乎价值选择、行动理由、目的意义等方面的思考 , 比如 , “救黑熊重要还是救助失学儿童重要”“应该为自己多考虑一点儿还是为别人多考虑一点儿” , 乃至“什么是幸福”“人生的意义为何” , 等等 。
【陈嘉|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哲学家】陈嘉映先生认为 , 在科学取代哲学成为世界机制理论的提供者后 , 哲学自身的意义就越发存在于生活世界 , 更多和“理由”意义上的“为什么”打交道 , 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复归 , “哲学探究事物之所以如此的道理 , 尝试贯通这些道理 , 一开始就不是出于纯粹求知的冲动 , 而是通过求知领会人生的意义 , 解答‘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 。 ”哲学不能只是象牙塔中的体系建构 , 它需要生活世界的支撑 。
《价值的理由》中的诸多篇章明显体现出这样一种智性的追求 , 其中的主要篇目来自陈嘉映先生撰写的专栏文章 , 虽是出于友人稿约 , 但以这样一种方式与潜在的读者谈论哲学 , 未尝不是陈嘉映先生乐见其成之事 , “唯因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个哲学家 , 哲学才是一项有意思的活动 , 如果只有职业哲学家谈哲学 , 哲学就会变得很无聊” 。
(作者系上海电机学院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29日第6版
作者:胡欣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