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瘦劲宽博藏巧于拙——汉隶《韩仁铭》赏析

作者:雷长春
东汉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随着隶书的日渐成熟,加之当时社会镌刻铭之风尚,东汉隶书碑刻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赏析#瘦劲宽博藏巧于拙——汉隶《韩仁铭》赏析
文章插图

清代著名书法家钱泳说:“篆用圆笔,隶用方笔,破圆为方而为隶书”,一语道破了篆隶笔法之神髓,传世的东汉隶书碑铭极高,大部分是当时坟墓上立的碑、碣(大的称碑,小的称碣——笔者注),或功德颂一类石碑和树立的石表、石阙,也有一些因原石断裂而形成的残石。在这大量的东汉隶书碑刻中,《韩仁铭》书法以其用笔方整野肆、结体宽博瘦劲、骨力洞达、气势开张、风貌独特而炳称于世。
《韩仁铭》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即公元175年)十一月,碑书刻者佚名。
此碑书法的最大特点是点画劲健、波磔有力,以该碑各种笔法笔画为例:
赏析#瘦劲宽博藏巧于拙——汉隶《韩仁铭》赏析
文章插图

1、波画运笔时,起笔处取逆势,笔锋自右上往左下落笔,后顺势向右行笔,轻提有度,至尾部笔锋往右下方向略作顿按,成方笔后又回复到笔锋向右上轻提,从而笔画从右上起落笔至笔画完成后又回复到右上方向,形成一个回环。见图中“熹”、“平”、“四”、“十”、“一”等字之波画,运笔有规可循,笔势基本一致,法度整饬严谨。
2、撇画与弯钩多以藏锋起势,笔画本欲向下,先使笔势向上,回锋成点后锋尖换向向上,锋肚向下徐徐行走,至中间适当位置后,笔势直逼左下,锋尖转向右,锋肚转向左,至笔画完成后,略顿遂轻轻上提,锋肚又回复向上,锋尖向下,驻笔挑锋,点画辄成,如“月”之撇画、“子”之湾钩即为此法、有的竖笔也采取撇笔代替,如图中“闇”字“门”部右竖笔即是以撇画作成,运笔时欲下先上取势,在原地落笔后,换向朝下走笔,至适当位置笔向往左方逐步收笔,完成后顿笔回锋,笔势较重,而其它较多笔画字取瘦劲,恰与“门”部左撇笔形成平定重心:由此可见,其运笔深含哲理奥妙。
赏析#瘦劲宽博藏巧于拙——汉隶《韩仁铭》赏析
文章插图

3、平画均采取逆锋起笔,竖锋行笔,尾部轻提收笔,写得极为挺直瘦劲,落笔、收笔干净利落,如“年”、“于”、“二”、“南”等字之平画就具此特点。
4、折画行笔是:先取平画法,笔锋至转折处换向,锋肚取上势,完成笔画后,再取下势,向左下运笔,从而使其折之下折笔多为向左下倾斜,如“四”、“甲”、“曰”等字。转折处多用方笔是此碑折笔的主要特色,如“月”字、“朔”字之“月“部、“西”字、“南”字等,折笔处方整有如九十度直角,似斩钉截铁一般硬朗尖削,有棱有角。此碑折笔偶尔也有圆笔为之,如“司”字,折笔时笔丝毫不作停留,顺势直下,圆劲有力,折画不管是方笔还是圆笔,均开后世楷书折笔运笔之先河,后世楷书其折笔基本沿用此法。
赏析#瘦劲宽博藏巧于拙——汉隶《韩仁铭》赏析
文章插图

5、转笔其方法是:先藏锋逆入成竖形后以折笔法成转折,再以波画法行之,笔画有轻有重,有提有按,看似简单的一个笔画,其中蕴含无穷的动势和变化,包含着多种运笔之法,很耐推敲,如“乙”字等,各种点画真可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明董其昌语)。
此碑的第二个特点是结体宽博绰然、雄肆奔放、结构萧散、神韵超迈、野逸大气,处处透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坚贞傲岸的阳刚气息,在东汉众多隶书碑刻中卓尔不群,具有强烈的伟丈夫气概,且挺然出俗,横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