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津门驿站话短长( 三 )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 驿站的发展 , 对当地经济生活及民风民俗的影响难以估量 。 北去南走 , 既搞活了经济 , 又开阔了眼界 , 同时将外地优秀民间文化“请”了进来 。 其中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产生、发展 , 就是典型的例子 , 当时的杨柳青也以“家家能点染 , 户户善丹青”而闻名遐迩 。
杨村岸头驿使回
杨村驿于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设于北运河西岸 。 据《大清统一志》等记载:“杨村驿在杨村务 , 与河西驿皆有驿丞 , 明置极冲 , 在县南五十里 。 ”“杨村驿东二十里为桃口 , 又二十里为丁字沽 。 由杨村而西北四十里为黄家务 , 又三十里为河西务 , 皆运道所经也 。 ”
元、明两朝 , 北运河为漕运要道 , 水、陆路交通十分便利 , 杨村是重要的水陆码头 。 杨村驿又是天津沿北运河溯流而上的第一个驿站 , 驿使和商旅络绎不绝 , 任命驿丞管理 。 元代 , 杨村已是北上船舶的停泊地 , 帆樯林立 , 昼夜不息 。 部分大船(时称“遮阳船”)只有在这里过驳至小船(称“浅船”) , 才能沿河运送粮食货物至北京 。 明永乐九年至十三年 , 政府下大力气对南北大运河进行疏浚拓宽 , 航运条件大为改善 , 漕运数量不断增长 。 而杨村是漕船换驳的主要地点之一 , 加之明承元制 , “常事入递、重事给驿” , 杨村驿的驿务十分繁忙 。
“野水千帆集 , 人声沸暮烟 。 楼台两岸寺 , 灯火一河船 。 邻舫多欢笑 , 深更尚管弦 。 我怀念故土 , 秉烛照愁眠 。 ”这是清代天津诗人梅成栋的《夜泊杨村》 。 千帆云集 , 楼台林立 , 灯火河船 , 再加欢声笑语 , 丝竹管弦 。 夜幕下的杨村 , 如一幅油画般迷人 。 设于其中的杨村驿 , 自然不同凡响 。
元代诗人傅若金《杨村》诗云:“杨村岸头驿使回 , 直沽洋里海船来 。 军夫伐鼓欺行旅 , 百里维舟不敢开 。 ”一方面 , 是军方对邮驿秩序的干扰摧残 , 驿使难行;另一方面 , 洋里海船 , 百里维舟 , 折射出来的 , 是这里的繁华 。 漕运枢纽 , 咽喉之地 , 一旦有事 , 犹如社会时钟停摆一般 , 影响的可不止是驿务 。
清中期 , 杨村驿的驿船按极冲级标准配备 , 另配驿马34匹 。 供役人员有马夫、驿皂、轿夫、纤夫、驿书、兽医等共计153名 。 其中 , 仅纤夫就编制99名 。 个中原因 , 作为通往京都的咽喉要道 , 北运河流沙通塞无定 , 杨村经河西务、张家湾至通州一段淤浅最为厉害 , 常常边挖边淤 , 漕船溯流而上 , 需由纤夫拉船驱进 。 杨村、河西务在每年天暖季节 , 平均日通过船只至少30艘 , 99名纤夫并不算多 。
清乾隆二十年(1755) , 实行“裁驿丞、归州县”的改革 , 河西务驿丞被裁撤 , 而杨村驿得以幸免 , 原因是其离县治较远 , “县管”有难度 。 杨村驿由此成为清后期全国保留专职驿丞的65个驿站之一 。
“津门首驿”的盛衰
河西务 , 位于今武清区北部 , 建于元朝以前 , 因地处北运河西岸为榷税之所而得名 , 元朝时已成漕运要地 。 《长安客话》载:“河西务 , 漕运之咽喉也 。 江南漕艘毕从此入……西岸旅店丛集 , 居积百货 , 为京东第一镇 , 户部分司于此榷税 。 ”
据《武清县志》 ,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正月 , 以修筑柳林河军三千 , 疏浚河西务漕渠”“八月 , 在河西务置马站” 。 同年 , 元世祖忽必烈为测试担负急递任务的“贵赤卫”们的长跑能力 , 曾组织由河西务至皇城的名为“贵由赤”的长跑比赛 , 可见元朝廷对设置初期的河西务驿站之重视 。 明洪武二年(1369)依诏改“站”为“驿” , “河西站”改为“河西水驿” , 极冲级 。 额设夫役152名 , 驿马33匹 , 每年经费3454.7两 , 设驿丞管理 。 由于其是由京及津的第一个驿站 , 故有“津门首驿”之称 。 清乾隆二十年(1755)推行“裁驿丞、归州县”改革 , 将驿丞裁撤 , 河西驿地位开始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