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君|大秦赋:东周君投降为何光着身子、口中含璧?还原古礼还差几分?( 三 )


那么 , 到底应该是采用哪种形式呢?在文献中无法求证的问题 , 在一件考古出土的晋侯铜人身上得到了解答:“面缚”应该是将双手反缚于身后的 。
东周君|大秦赋:东周君投降为何光着身子、口中含璧?还原古礼还差几分?
本文图片

这件铜人出土于曲沃北赵晋侯墓地 , 李学勤先生认为应该是晋厉侯时期的器物 , 从铭文内容得知 , 这个铜人应该是被俘虏的淮夷国国君 , 表现的正是作为战败一方投降时的情景 。
所以 , 在《大秦赋》中 , 投降的东周君如果按照“面缚”之礼的话 , 肯定是没法献上宝剑的 。 那么 , 剧中自行改造的这个做法有没有什么依据?
东周君|大秦赋:东周君投降为何光着身子、口中含璧?还原古礼还差几分?
本文图片

有的 , 如果非要找依据 , 找不到“献宝剑”的 , 但是我们可以找到“献鸾刀”的例子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记载:“ 郑伯肉袒, 左执茅旌, 右执鸾刀 。 ”
东汉何休解解释说:“ 鸾刀 , 宗庙割切之刀 , 环有和锋有鸾 。 执宗庙器者 , 示以宗庙不血食自归首 。 ”所谓鸾刀 , 其实就是宗庙祭祀时、用于切割牲畜时的专用刀 。 把宗庙祭祀的专用刀都给献了 , 自然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再无祭祀的可能性 , 即“绝祀”之意 , 相当于彻彻底底地告别了过去 。
(三)臣子投降礼
当然 , 国家灭亡这口大锅作为国君是一定要背的 , 所以才会有投降时的“君肉袒”、“君面缚”、“君衔璧” , 但是作为失败的臣子 , 此时也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的 。 具体该如何做呢?
一般来说 , 作为“大夫”阶层 , 他们此时需要穿上特制的丧服 , 前面也说过 , 其实受降仪式无异于一场假丧礼 , 因此作为臣子的他们自然也需要把戏做足 。 用杨伯峻的话说就是:“先穿孝服 , 示其君将受死 。
东周君|大秦赋:东周君投降为何光着身子、口中含璧?还原古礼还差几分?
本文图片

“衰绖”便是古人的丧服 , 丧期在胸前处缀有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叫“衰” , 结在头上或者系在腰间麻布、麻带或者麻绳之类的叫做“绖” 。
那么 , 比“大夫”第一个层次的“士”呢?他们自然也是需要有所作为的 , 那就是为国君抬棺 。 “榇”就是棺材 。 《说文》:“榇 , 棺也 。 ” , 而“舆”有一种理解为动词 , 是“抬着”的意思 , 杨伯峻注:“舆 , 举而行之 。 ”就是说士抬着为将要就死的国君准备的棺材 , 准备为其举行葬礼 。
东周君|大秦赋:东周君投降为何光着身子、口中含璧?还原古礼还差几分?
本文图片

由此可见 , 在古人眼中 , 出城投降的国君 , 其实早已和破了的城、亡了的国同呼吸、共命运 , 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将死之人 。 而从受降一方讲 , 胜利的君主总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投降者 , 采用“释其缚 , 受其璧 , 焚其榇”的做法 , 相当于给了将死君主一次重生的机会 , 以此显示自身之仁德无量 。
所以 , 在剧中 , 我们会看到吕不韦先是从东周君口中拿下玉璧 , 而后又接受了其双手奉上的剑 , 以此显示作为胜利者“人性”的一面 , 能败之却不杀之 , 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与策略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