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队!老技艺有了新生机!这群年轻人“踩回”静安高跷……( 二 )


文章插图

那时没人想过将来如何,大家把练习叫“一块玩儿”。静安高跷队的成员基本都是曾经六街的孩子,年纪与马瑞鹏相仿,他们中的许多人儿时都见证过六街高跷的辉煌,对于他们来说,高跷是回到童年的游戏,让他们感受到最纯粹的快乐。
重新出会老人看得泪流满面
第三代非遗传承人赵俊丰告诉马瑞鹏,静安高跷表演的人物来自《混元盒》,《混元盒》是明末清初的一部神魔剧本,后衍生出戏剧。混元盒高跷共有6对12个角色,男女各半,分别为头陀和尚、樵夫、渔翁、公子等。自第四代传承人起,又加入了寡妇、童子、傻子母子等角色,现在的静安高跷队共有16个角色,外加4个锣鼓,一队共计20人。表演时,先由8对人物分别登场,表演完毕后,再整体上场,表演二龙吐鱼、双龙摆尾、跑罗成、卷菜心、八字花场、穿花篱笆、满堂红等场门,最后以驮象、断桥造型结束表演。
16个角色外形、技法都各有不同,队伍初具规模后,马瑞鹏便请来了以前高跷队的老人们,为年轻人们一对一授课。看着老人们的一招一式,马瑞鹏赞叹不已,“怪不得静安高跷在武清一直很有名,这些老爷子现在上腿子还是比我们舞得好。”
1978年,杨村大部分花会相继恢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天津市全市民间花会调演中,杨村六街静安高跷荣获第二名。老人们回忆,当年大队组织跳会,全队200多人都要去试试能不能入选高跷队,入选高跷队可以挣工分,还能改善伙食,“我听老人们说,在大场上,200多人一拨一拨地筛,身段有一点不好看就被淘汰了,最后只留下20个人。大家都是农民,谈不上文艺功底,但能留下的,都是有些艺术天赋的人,他们对人物的表现都有自己理解,也有真功夫。大队也舍得对高跷队投入,几十年前置办的戏服都是真丝手绣的,上场很亮眼。”
高跷队!老技艺有了新生机!这群年轻人“踩回”静安高跷……
文章插图

上世纪80年代演出老照片
高跷队!老技艺有了新生机!这群年轻人“踩回”静安高跷……
文章插图

上世纪80年代高跷队合影
由于马瑞鹏的高跷队都是自发加入的,所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又因为各种外部原因,高跷队的练习头几年都是断断续续的,从2013年起,高跷队的练习基本稳定下来,2014年前后,高跷队开始出会演出。
高跷队!老技艺有了新生机!这群年轻人“踩回”静安高跷……
文章插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静安高跷下村演出老照片
高跷队!老技艺有了新生机!这群年轻人“踩回”静安高跷……
文章插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静安高跷演出老照片
消失了近30年的静安高跷又回来了,消息不胫而走,高跷队走到哪都有不少人围观。让高跷队印象深刻的不只有乡亲们的热情,还有许多老人对高跷艺术深厚的感情,高跷队曾在下村演出时见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老人是听到了锣鼓声强烈要求家人把他推出来的,他拉着演员们的手泪如雨下,他以为有生之年再也看不到高跷了。那一刻,马瑞鹏觉得他做了一件对的事,静安高跷不能断。
每一个人的热爱和付出
静安高跷队目前仍是一个组织松散、全凭自愿的群众团体,每一个人都是因为热爱留在这里,是许多人的付出,使这支高跷队从“玩儿”走到了区非遗,又走到了市非遗。
高跷队!老技艺有了新生机!这群年轻人“踩回”静安高跷……
文章插图

静安高跷入选区非遗
静安高跷扮相俊美,演员们出会时勾画的是戏剧脸谱。“现在给我们出会化妆的是武清小小百花剧团的李学敏老师和她的徒弟,李学敏今年七十多岁了,每次我们16个人连打脸子带盘头要五六个小时,上午的演出凌晨就得起来化妆,但是戏妆就是好看,我们和别的高跷队碰见过,放在一起比较,高下立判。”马瑞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