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队!老技艺有了新生机!这群年轻人“踩回”静安高跷……( 三 )


【 高跷队!老技艺有了新生机!这群年轻人“踩回”静安高跷……】每次出会时,老师傅们会自发跟随,看完徒弟在场上的表演,场下继续指导改进。在多方努力下,六街静安高跷的名气越来越大,各种演出邀约不断,在尚未评上非遗时,六街静安高跷就受邀在武清区的非遗日活动上演出,马瑞鹏粗略地算了一下,在疫情开始前,一年要演四五十场。
有些遗憾的是高跷队不能走太远,有西安、上海的演出邀约,马瑞鹏只能推掉,“老人们身体不行,队里的人也不能请假太久,我们队的成员有做小买卖的,有厨师,有装卸工,反正各行各业都有,大家都是拆兑时间参加演出。”
高金明在高跷队里跳寡妇一角,他的父母曾反对他加入,“练高跷都要摔跤,但我有两次摔得比较严重,一次摔了胳膊,3个月什么都干不了,还有一次摔倒窝了心口,差点没过来,所以我爸妈都反对我跳,知道我去练习,我爸直接追出来了。但是现在他们都同意了,因为我爸看过我出会了。”
高跷队!老技艺有了新生机!这群年轻人“踩回”静安高跷……
文章插图

马瑞鹏和马征(中间)、高金明(右)
静安高跷队演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最小的出会演员马乾宇只有14岁,他是被他的父亲马征吸引加入的,马征在队里跳渔翁一角,“我一出会他就追着看,慢慢的就也喜欢了,我亲哥的两个儿子也加入了。”马征告诉采访人员。像马乾宇这样的“高跷二代”,静安高跷队里还有很多,马瑞鹏还特意给小孩子们打了一批迷你版的高跷腿子,谈起自己的小女儿踩上腿子就能走的天赋,马瑞鹏很是得意。
2020年静安高跷被评为武清区非遗项目时,马瑞鹏当选了非遗传承人,这些年,他不仅为振兴静安高跷劳心劳力,还尽其所能地支撑着高跷队的运转。
马瑞鹏有一个账本,里面粗略地记录着他为高跷队的支出,高跷腿子是消耗品,要随坏随做,打一副腿子几百块,服装也是消耗品,几乎每场演出后都有服装会损坏,一身衣服也要近千元,总之小到买一根扁担,大到为演出请摄像,各种花销除了区里、街里的支持,剩下的基本都由马瑞鹏“包干”,“光2019年就差不多花了10来万块钱,这些年,我个人的投入都算不清了,好在家里是支持我的,他们也认为我做了件有意义的事,而且如果没有大家,静安高跷也走不到今天。”
2021年11月,天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单公示,杨村六街静安高跷会入选。接下来,马瑞鹏也准备着手做一些整理、挖掘方面的工作,将静安高跷的历史和技法更多地记录保护下来。春节将至,高跷队又要忙起来了,出会是马瑞鹏最看重的事,高跷艺术来自民间,一百多年前,静安高跷因给群众带去欢乐而受群众喜爱,而发展繁荣,在当下,继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为大家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这是静安高跷的最鲜活、最永久的生命力。
来源: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