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大河之北·河北人文地理解读|戏曲篇(上):古韵新腔( 二 )


河北梆子的受欢迎程度究竟如何,我们能从当时的记录中窥得一二。光绪年间的《粉末丛谈》中写道:“癸酉、甲戌间,十三旦以艳名噪燕台。”
“这里所说的十三旦,就是河北梆子的创始人之一侯俊山。”赵惠芬介绍,侯俊山一度加入升平署,还被清廷赐六品顶戴并赐字。同时期的河北梆子演员,还有田际云、魏联升(元元红)等人。
“20世纪初至30年代,由老晋隆、百代等公司录制的戏曲唱片中,河北梆子灌制的唱片比京剧还要多。当时,俄罗斯、蒙古国、日本、韩国都有河北梆子的踪迹。1991年后,河北梆子也是第一个走到欧洲演出的地方剧种。”姬君超说。
不仅如此,河北梆子剧种对国内其他艺术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歌剧《白毛女》就借鉴了河北梆子的唱腔。”姬君超介绍,20世纪50年代,著名歌唱家马玉涛曾到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学习河北梆子的演唱方法,著名作曲家娄生茂借鉴河北梆子唱腔谱写了《马儿啊,你慢些走》,由马玉涛唱红。
莲花落#大河之北·河北人文地理解读|戏曲篇(上):古韵新腔
文章插图

由河北省正定县和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共同创排的《墙头马上》评剧版在正定县常山影剧院公演。新华社发 陈其保摄
土生土长话评剧
2021年8月24日,石家庄大剧院5楼排练厅。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三位年轻演员正在排练评剧版《墙头马上》,团长张志辉边看边琢磨,演员唱完一段,张志辉忍不住站起来拍手,“这段好,比上一次好。”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着重打造的这台剧目将参加在唐山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与他们一起演出的,还有来自北京、天津、黑龙江、内蒙古、辽宁等地的评剧团。
评剧节在唐山举行,和唐山是评剧的发源地有关,还与1984年12月在唐山举行的一场座谈会紧密相连。
这场座谈会上,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艺术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评剧名家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为某一个具体年份拍了桌子。
回忆起这一幕,如今82岁的叶志刚依然很激动。那时,他还是石家庄市文化局艺术科长。“评剧是土生土长的河北剧种,但又是一个年轻的剧种。这次激烈争论的目的,是要搞清楚评剧的来龙去脉。最终,我们把这脉络捋了出来。”
广为人知的评剧来源,是它起源于莲花落,是冀东民间花会中秧歌的一种类型。在秧歌影响下,莲花落逐渐从说唱形式演变为表演人物故事。发自民间的秧歌会,表演者多为1至2人,分单口或对口,演员采用第三人称演绎人物,一人分饰多角。
旧时,河北民间花会兴盛,莲花落的表演有情节有人物,深受观众喜欢,后来发展到可以在花会之外独立演出,具有了小戏的要素。
清末,冀东莲花落逐渐分化成东西两路。
“西路莲花落活跃在天津以西、北京附近;东路莲花落是我们俗称的评剧,活跃在天津以东、辽宁西部、承德南部的广大冀东地区,集中在滦县(今滦州)、乐亭、昌黎、丰润等地。”叶志刚介绍,东路莲花落演唱具有明显的当地“呔儿话”语音特点,行腔带有滦州皮影、乐亭大鼓等韵味。
“这和冀东一带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叶志刚说,冀东一带紧靠京津,外连关外,发达的交通和商业贸易,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冀东原有的皮影、乐亭大鼓等民间艺术,以及流入冀东的高腔、河北梆子、京剧等剧种,为评剧的发展提供了营养。
清末民初的唐山,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摇篮,正发生着许多变化:陶瓷、机车、煤矿等工业兴起,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他们在繁重的劳动之余,急需精神上的慰藉。